挑戰“霸教”,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廣東省開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楚 瀚
(一)新“課標”體現了新教學精神
修定后的課程標準,貫穿啟發式教學原則,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生本思想”,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教學方法上,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鼓勵學生探索和創新的內容。這些要求突出了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反映了時代的迫切要求,突現了新時代的教學精神。改革現有教育模式,向常規“霸權教學”舊模式挑戰,實施開放性教學,還學生學習的自由,為中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使其創造潛能得以激發發展和成長的環境,已勢在必行。
(二)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先解放思想,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所謂“霸教”,是指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主角,演獨角戲,操縱和控制整個教學過程。突出表現是:肆意侵占學生的時間,有時甚至連課間十分鐘也不放過以至拖堂;強制學生接受其觀念,一味說教,尤如布道者、傳教士;固執地運用某種教法,千篇一律,沒有生機活力;總以尊者居,動輒訓斥學生、師道尊嚴、泯滅學生的好動天性等等。這種“霸教”作風,究其產生的根源是在經濟和教育不發達的年代形成的,是傳承式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師是知識和真理的占有者,學生只能從老師那里批發一杯水。體現在教育思想上,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作是知識的容器,讓學生接受現成的信息,弄懂、記住現成的結論,而現成的結論未必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造成教育被動,形成我們通常說的應試教育產生“高分低能”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少,老師理所當然是演員,當主角,學生當觀眾,其結果是泯滅了學生思維天性,訓練出聽話的綿羊,沒有創意。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教育的悲哀。因此,要放棄“霸教”,首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我們老師的頭腦,而政治教師更要勇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新的大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學生觀、教師觀等。
一是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我們的教育目的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跨時代的合格人才,高素質的勞動者。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教育培養的人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那就是教育的失敗。政治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更是如此。在對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與培養上不能實現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建,那就偏離了科學的教育理念,就沒有做到以人為本。
二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放棄“教學霸權”,就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教師起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教學目的不僅讓學生學會,最終讓學生“會學”即學會自己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甚至創造新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真本事,培養出創新精神,使其在形勢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的市場經濟形勢下更好地生存在和發展。
三是樹立教學民主觀念和師生平等教育觀,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快捷,教師不再是知識、真理的完全占有者,人人都要不斷地補充自己,豐富自己,不斷地進行著終身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客觀上要求師生要互動,教學要互動,教學相長。師生間平等的交流,知識、信息互補,才能在生生不息的動態教學中創造出新的知識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教學實效。
四是要有“師生換位”觀念。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原來“單一傳授型”教學方式為“合作創造型”雙向交流教學模式。利用中學生特有的“自我表現”、“好奇”等積極的心理因素和積極參與意識,不失時機地有針對性開展研究性學習。營造寬松的教與學小環境,甚至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設計、教學演示,體驗教學情境,養成創意能力的自尊自信,知識獲取能力、處理能力的自尊自信,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佳值。
五是樹立教學同化觀念。就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方法,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新情況,而不是讓學生身心發展的新情況適應教師固有的教學思維和方法。學生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環境適應能力強。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就要有前瞻性、變通性,要不斷調整完善自己的思維盲點,不斷地吸納整合新的教學思想,以適應學生發展的要求。如此,教學過程中,師生思維才能保持同步性、相融性,教學活動才能保持持久活力,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六是要突破知識傳授的主觀活動領域,增強實踐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觀念。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活動要走出小課堂,走進大社會。新課程標準就非常重視實踐活動,把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初中政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動課和實踐探究課型。高中政治也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要求。這也是政治課生命力之所在。有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就奠定了教法改革的基礎。
(三)挑戰“霸權教學”,在教學實踐中要勇于教法的改革創新
教法的改革創新首先要著眼于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即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包容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先進性、前瞻性;能力訓練的科學性。徹底改變教師獨占課堂、包辦代替的模式,讓學生有自主活動的空間,在活動中學習,讓啟發式、討論式、研究性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傳統的“霸權教學”填鴨式教法,嚴重壓抑了學生學習個性的張揚、學習潛能的發揮,不利于學生成長,而開放式教學則以感悟式、體驗式、探究式的活動教學為中心,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品質。學生在眼動、手動、腦動、口動的學習全程中,自然達到智動、情動的妙趣橫生的學習境界。
教學內容上有兼容性、拓展性。徹底擺脫以往那種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學什么的被動學法。考試內容要教,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也要教,利于學生智能潛能發展的科學知識也要涉及,不僅學本學科知識,而且善于進行學科間知識的滲透,不僅學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會從生活實踐中歸納知識,總之,教學內容要對生活開放,對實踐開放,對世界開放,對未來開放,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要體現信息化時代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要有機整合。這是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還學生以自由的技術手段。以往老師憑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壟斷課堂教學,侵占了全部課堂時間,匯總所有教學內容,扭曲了教育。那么,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沒有理由不引起教學革命。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教與學的信息量迅速遞增,教師對知識的獨占被打破,新知識、新信息、新思想觀念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汲取這些信息的手段既簡單又普及,人人可做,處處可學。“教育即是傳授知識”的觀念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師生都面臨著如何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識別、收集、處理、分析、整合、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時代命題。因此,信息技術的到來,注定要改變原來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操作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以信息技術手段為依托,可拓展知識傳授渠道,擴大知識容量,最大限度地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學習的工具,將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最終達到學習的自由狀態。
對學生能力訓練要體現科學性。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包括想前人所未想的創新意識以及情態、興趣、意志、自信心等創新品格。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養成創新品格,訓練載體就要有科學性、層次性,通過訓練使受教育者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統一。
知識積累型的練習,可引導學生以課本知識體系為基礎,參與練習的設計與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拓展知識面,通過學生親自參加練習設計,達到既鞏固基礎又鼓勵創新思維產生的雙重效果。
能力養成型練習,引導學生把視野從課本轉向社會,在社會生活中捕捉敏感的信息,運用學到的知識深入分析,并做出價值判斷。例如:講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內容后,結合“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讓學生感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迅速增強的綜合國力,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等事實,從內心深處加強對“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認識,從內心深處認同社會主義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從而達到知識和覺悟的統一,能力與素質的統一。
自我評價型或自我運用型的練習,以學生實踐體驗為依托,讓學生把在實踐中獲得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在所學習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再認識、再反饋,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感悟、自我運用,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達到自我提高、自我升華。如初中學生在學習完有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等相關內容后,讓學生體驗自己遵守社會公德和不遵守社會公德時的不同感受,在體驗中找到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達到精神境界的頓悟。學完“培養自尊自信”相關內容后,要學生自我或者相互尋找自己的優點,體驗自尊自信,通過體驗到形成自我暗示,完善健康的個性人格。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練習,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素質,實現認知目標、能力目標、覺悟目標的有機統一。
總之,政治課教學該是到了果斷放棄“霸教”模式,把教學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時候了。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空間內,對現實問題產生自覺的思維習慣和合理的邏輯分析能力、理性剖析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生時代充分體驗學習的主人、思維的大腦、創新的品格的樂趣。這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作為教師,就應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