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及對策
山東大學 王曉龍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們的社會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思想道德領域里的變化更為強烈。當代大學生都生于改革開放以后,從小到大無時無刻不感受著時代的變遷、思想的撞擊、觀念的碰撞等諸多因素對在校大學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如何結合時代特點,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解決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思想困惑和道德困惑,解釋新的社會道德倫理觀念。同時,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開展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擺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影響因素;德育教育;對策
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正在強烈地沖擊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舊有模式,也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點。
一、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及特點
1、當代大學生政治思想穩定、健康
他們大多政治鑒別力不斷增強,政治取向務實積極。同時,當代大學生已能比較冷靜地思考一系列政治問題,不再容易被某種思潮或某種勢力所左右而采取過激的行動。他們逐漸接受用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點來看待國際交往。但也必須看到,大學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上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同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層面上,對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不解。如內地與沿海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的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問題、社會腐敗現象、社會治安問題、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問題等等。
2.大學生道德主流是積極、良好的
他們對道德失范現象極為不滿,但在道德選擇和評價上存在著矛盾和困惑。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如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敬業勤業等基本道德原則是信守和推崇的,道德要求是強烈的,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高效的社會,很多大學生希望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 、“有健全人格”的人,“向往崇高”是很多大學生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對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反映強烈,對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錢權交易等社會丑惡現象深惡痛絕。他們能夠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參加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扶貧幫困、社區獻愛心等活動,參加校內義務勞動,主動參與校園管理等。
但就大學生群體本身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在社會變革面前的道德困惑。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對各種以“新派”自居的言論和行為,不少學生陷入困惑和迷茫,是非、善惡難以分清,道德觀念日趨模糊,如考試舞弊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一些大學生在戀愛中缺乏道德責任感,“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尋求感官刺激,行為輕率。
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標準。大學生認為應該講道德,但較多地局限在道德對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功能 ,而忽視道德對人的心靈凈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一些大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不愿遵循,連一些起碼的文明用語、文明舉止和社會公德都做不到。
3、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趨于客觀
進入九十年代中期,社會上具有大學文憑的人越來越多,大學生已不再是“鳳手麟角”,同時,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畢業分配也開始實行“雙向選擇”,大學生沒有學得一技之長就有被社會淘汰的危險。這一系列變化使大學生逐漸有了生存危機和生存競爭意識,迫使大學生冷靜地思索自我,重新評價自己,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身份重新進行定位。大學生已開始按照社會的要求塑造自己,自立意識、成才意識和學習主動性日益加強。但學習上的功利化現象也比較明顯。
4、身心健康狀況不降
從近幾年大學生體檢情況看,學生身體素質在逐漸下降,并且隨著年級的增加,身體素質也存在下降的趨勢。大學生中明顯存在兩多現象:一是重癥病人增多,二是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疾病增多,大學生中心理衛生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大學生感到迷茫、困惑、苦悶、壓抑、煩躁、焦慮,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等多方面的壓力造成很多學生心態消極和心理不適應。
二、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因素
1、擴招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影響
當前,高校大幅度擴招,使大學生整體思想道德素質呈現下降的趨勢。怎么保證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并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一直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主渠道。但是,現在兩課已經無法保證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質量。由于招生數量大幅度上升,造成了上課學生的人數迅速增加,使得學校對學生管理效果和上課效果大打折扣。大學生們對兩課提不起興趣,能逃就逃,出勤率無法保證,即使去了也不聽,即使聽了也沒有引起共鳴。所以可以考慮調整兩課的上課方式和方法,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兩課教育的新穎性和可視性。
要在保證上課質量的同時加大教育力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因為自覺性的完善需要規范化的管理。這種養成教育,無論是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整體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新形勢下面對擴招后的全體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軟環境是我們必須加強建設和充分利用的教育資源。
2、網絡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影響
互聯網的普及對大學生的影響非常巨大。學生可在網上瀏覽信息、討論問題、發布信息。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危害。網絡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造成了大學生處世態度的消極化。互聯網中有不同程度的色情反動影像和文字流通,比如法輪功之類就在網上大肆宣傳。這些極易引起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扭曲。網絡增強了大學生的破壞欲望,在網絡時代,一個普通人能釋放的能量相當巨大。由于大學生的自控力和責任感比較弱,網絡很容易誘發他們心理的破壞欲望,并引起不良破壞行為的發生。
3、加入WTO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影響
加入了WTO使我們最終擁有了期盼多年的與國外在同一貿易規則下的平等競爭機會。對高等教育來講,這無疑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將更多的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現代教育理念和先進教學方法,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促進高校改革的深化。但同時,高校將面對辦學理念、辦學體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振蕩。特別是不可避免地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些新問題。
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將面臨新的挑戰,隨著大學生社會、文化交往的增多,大學生將會切身地感受到我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是多元的,難免會使大學生產生一些想法。
當務之急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加強大學生民族意識教育,要讓大學生懂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炎黃子孫的職責和利益所在,樹立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勤奮學習的決心。
三、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對策與思考
新的歷史條件和德育對象變化的新特點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僅僅是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在宏觀上、整體上思考德育地位、德育戰略以及德育學科發展等重大問題。基于對教育的這種認識,本人提出幾點思考:
1、以加強“兩課”建設為突破口
我們認為當前“兩課”建設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要切實解決鄧小平理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問題,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二是以思想品德課為基礎,增開相關的選修課,如人生觀、就業指導、心理衛生等。拓寬、豐富“兩課”內容,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幫助學生認識大學期間學習、生活中將可能碰到的一系列問題。
2、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
學生組織是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主要機構,在反映同學們的呼聲,維護學生的權益,反饋學校、院系意見和建議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得到了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積極擁護,同時也得到了學校、院系各級領導和教師們的肯定。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學生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越來越強,自我管理的手段越來越先進,這樣就可以有效的發揮學生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特有的優勢。
3、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社會,正確地對待生活
社會實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幫助學生走近社會、走近工農、了解國情,引導他們正確全面認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實踐教育中,要突出勞動教育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現在的大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從校園到校園,他們大多數缺乏體力勞動的鍛煉,缺乏艱苦生活的錘煉,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驗,這是他們的“先天不足”,這勢必對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采取有效形式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也是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
4、充分利用社會大環境,努力營造校園小環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
圍繞中心工作及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主題教育和專題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對社會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幫助學生客觀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環境,優化校園環境,包括環境美化凈化、文明行為習慣、科技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活動等內容,使大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
實際上,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很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必須根據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以決定性因素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因素為工作中心。這樣一方面可以確定工作的重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有限資源的有效運用。現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勢緊迫且任重道遠,只有學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重視并馬上行動起來,才能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