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與LBL模式在血管外科教學中的應用及比較研究
馮 睿 魏小龍王志農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外科學及野戰外科學教研室,上海 200433)
摘 要:為了提高血管外科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對2006級79名本科學生分組,分別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和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LBL)進行臨床實習教學,評價兩種教學法的效果。結果表明,PBL組測驗平均成績和對教學效果評價分數均高于采用LBL組(P<0.05),表明PBL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LBL教學法,值得在血管外科臨床實習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臨床實習;血管外科;PBL教學法;LBL教學法
血管外科學是一門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新興臨床醫學課程,以往并非醫學實習生的輪轉科室。隨著血管疾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及其基礎知識的普及需要,越來越多的實習生進入血管外科實習,但同時又不得不面對在科實習時間短、血管外科知識生、需要掌握內容多的難題。要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血管外科有關的基本理論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僅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目前,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已經成為我國醫學臨床教學改革探索的新方向<1>。該教學模式是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學創立的。它是以臨床問題作為激發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以患者的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臨床思維與推理方法,提高自學能力。我們在血管外科的臨床實習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并與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進行比較研究。
一、材料與方法
(一)教學對象
(二)教學方法
PBL教學組:4~5名學生為一小組并由學生依次主持。由高年資住院醫生帶教進行臨床實習,實習前先根據典型病例提出4~5個主要問題。如圍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過程設計如下問題:該疾病危險因素有哪些,明確診斷需要進行哪些檢查,診斷依據是什么,需要和哪些疾病鑒別,如何確定治療原則,如何評價手術療效等。要求學生針對問題查閱文獻,實習過程中,帶教教師引導性介紹病例并示教,學生對患者進行病史詢問、專科檢查,實習后進行討論座談,由實習生分別解答以上問題,帶教教師根據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最后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不足進行補充。
LBL教學組:由承擔上述PBL教學的教師帶教,由教師講解與臨床實習中密切相關的知識,講解的內容與PBL教學組大致相同,并組織學生觀看教學錄像,示教部分病例及跟蹤治療過程等。
(三)教學效果評價
血管外科實習結束時通過出科考試對兩組實習生分別進行理論測試和臨床技能考核,以評估其學習效果。
理論測試:分別對PBL教學組和LBL教學組學生同時進行相同試卷測試,并對成績進行比較,題型包括多選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病例分析等。
臨床技能考核:包括病史的采集、病歷的書寫、系統體格檢查、輔助檢查手段的運用、初步診斷和鑒別診斷、診療計劃擬定、治療操作的實施(血管疾病的換藥、手術基本技能等)、與患者溝通的能力、與醫療組中其他成員的合作、語言表達及臨床科研思維的能力等。
應用SPSS15.0對考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理論測試成績比較
PBL教學組學員理論平均成績為86.4±9.7分;LBL教學組學員理論平均成績為74.3±12.2分,兩組平均成績差異顯著(P<0.05)。
(二)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比較
PBL教學組學員技能考核平均成績為82.5±8.9分;LBL教學組學員技能考核平均成績為73.3±11.2分,兩組平均成績差異顯著(P<0.05)。
兩組得分之間在統計學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從課堂情況、知識運用、能力培養、學習效率4個方面調查實習生對兩組教學方法評價發現,PBL教學法在課堂氣氛、理解知識、相互間交流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
(三) 討論
隨著醫學的內涵深化和外延拓展,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時代對醫學人才越來越高的素質要求,目前,國外醫學教育家都主張在醫學教育的各階段,采用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2>,這也是我國醫學教育體制改革探索的新方向。PBL 的教學以重能力培養代替重知識傳授;以小組討論代替班級授課制;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五個階段教學代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組織教學、復習舊課、上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3>。
傳統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不主動和不得法極為常見,而學生自身重視實習是搞好臨床實習的根本所在。但由于臨床工作繁忙,臨床帶教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臨床實習相對較分散,無法集中管理,在臨床實習中失去了課堂管束,使很多同學因為管束不了自己而荒廢學業。尤其是實習醫師在校期間接觸血管外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相對較少,血管外科對于他們來說還是個非常陌生的領域,而且,血管外科病種多而復雜,新理論、新技術發展極快,動手實踐性強,這讓實習醫師們在學習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出現畏難情緒,很多同學要么學習不得法,要么因學習進展慢而失去信心,使其整個學習活動處于被動狀態,學習主動性差,思維受到束縛,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將PBL教學法應用于血管外科實習教學工作中,較傳統教學方法尤其是“填鴨式”的授課方式擁有不可比擬的優點。
PBL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圍繞一個專題或具體病例的診治進行學習的過程<4>。在血管外科臨床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把學習設置到真實環境中,通過學生的合作來解決問題,培養其臨床技能和學習能力。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養成一種積極的學習習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PBL教學是一個團隊活動的過程,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流能力。本研究的結果表明,PBL教學法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無論是理論知識的理解,還是臨床技能的掌握,其實習成績評價均明顯高于LBL教學法。我們認為,PBL教學法應用于血管外科實習醫師的臨床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思維能力,增強理論知識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學習效率。但是,我們也觀察到,部分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PBL教學法,不能積極參與其中,達不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對于他們,可考慮將PBL教學法與傳統的LBL教學法和多媒體等其他教學法相結合,做到優勢互補,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新型醫學人才。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認識到,PBL教學法也有利于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究其原因,在于PBL教學中,教師必須精心選擇病例,查找資料,更新知識,同時,教師還可從學生的討論中得到某些啟示,做到教學相長。此外,我們還認識到,PBL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但要求教師對本專業課程熟練掌握,還應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所以,教師不僅應有純熟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認識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的素養。這就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全方位培訓,包括技能和教學經驗、技巧的培訓,使之更新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