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本質
大學的使命是培養人才,靈魂是學術追求,根本屬性是創新。對研究型大學來說,其本質就在于把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讓他們的創造力互相激發,產生使學生受益終身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智慧。因此,大學的三大職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也都圍繞著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根本使命所展開。
從歷史和比較的角度來看,東西方文化中所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著一定差異。在大約2500年前,東西方幾乎同時產生了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位是中國的孔子,另一位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
孔子的教育方式以訓導為主,通過老師作為真理的化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強調閱歷同經驗的累積,學生通過識記和終身體驗從而領會感悟,達到知識的傳承和進步。而蘇格拉底的教育方式以溝通、交流和辯論為主,通過質疑和辯駁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探討和挑戰,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對現實的道德認識和行為進行審查,從而在討論的氣氛中減少思想上的束縛并活躍思維。
孔子和蘇格拉底兩人均廣授門徒,但教育理念和培養方法卻大有不同,因此也逐步形成了東西方各具特色的育人理念、模式和方法,并且也對如今的教育有著極大影響。在教育目的上,東方強調的是廣泛的修養和廣學博識,而西方則著重理性的啟蒙和掌握科學的方法;從知識觀來講,東方強調先賢圣人的經驗和傳統,而西方主要是講究尋求真理;從教學觀看,東方主要著重強調的是傳承知識,而西方強調探究知識;從教學方法講,東方主要以講授為主,而西方是以思辨為主;從學術態度來講,東方習慣于尊重學術權威,而西方則鼓勵挑戰學術權威。
如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與老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獲取手段與渠道的多樣化也使得知識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傳統的教育體系和理念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因此,從最初東西方文化的差別著眼,加上如今的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挑戰,對于大學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新的考量。從過去單純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整合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創新能力,即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
通過對于教學理念的反思與討論,圍繞著如何建立與完善研究型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上海交通大學從2007年起啟動了新一輪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形成了“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其核心是能力建設、基礎是知識探究、根本是人格養成。
具體來看,在能力建設方面,著重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準確表達思想的多種語言應用能力,與不同類型的人合作共事、溝通和組織管理的能力,以及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
知識探究,不同于知識灌輸,強調師生平等交流互動,共同探究知識,包括專業核心基礎知識,解決前沿問題方法入門知識,人文、歷史、藝術基礎知識以及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
人格養成,是目前大學階段最為重要卻也相對薄弱的方面,因為大學是學生人生成長過程中最后的一個可以進行人格熏陶和德行養成的階段。我們要培養學生志存高遠、意志堅強的精神,并以傳承文明、探求真理、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矢志不渝;要培養學生刻苦務實、精勤進取的精神,腳踏實地,不慕虛名,勤奮努力,追求卓越;要培養學生和諧的身心和開闊的視野,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態和寬闊的國際化視野;要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勤于思考,善于鉆研,對于推陳出新懷有濃厚的興趣,富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探索精神。
“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或知識灌輸,轉變為如今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力建設、知識探究和人格養成。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通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從而建立起貫穿大學整個階段的實踐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辦學思想、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組織和管理教育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也是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的基礎性文件。因此,只有在培養方案中落實“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才有可能培養出能夠適應甚至能夠引領時代發展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