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杭十中校園實景圖。其中的南園是中式園林,小巧玲瓏,極富詩意。現在仍存于校園中。
上世紀初,杭州的初中生們,課堂上都學些什么?老師是怎么上課的?
前段時間,今年9月新上任的杭十中校長孔曉玲在查閱學校歷史資料時,發現了當時杭州中學教育的一些記錄,讓她異常驚訝。
“上世紀初,我們的教育非常先進。”孔曉玲覺得,當下的學校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也需要對傳統進行梳理,了解當時教育的先進做法,融入到現在的教育之中, “很希望能找到當年的一些原始資料,比如課表、教學大綱、教材、老師的教案等等。”
如果你有保存當時的資料或線索,歡迎告訴我們或學校。
上世紀初中學就有英語課,每周六節
杭十中創建于1806年,是浙江省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中學,前身為宗文義塾,在1907年改名為宗文中學,當時,是聞名浙東的中學。
孔曉玲說,杭十中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培養了一批首屈一指的大家,比如戴望舒、吳晗、張天翼等。這些大師,中學畢業時基本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和當時優秀的教育肯定有聯系。”孔曉玲說。
當時的教育到底先進在哪里?從當時校友回憶錄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拼湊起上世紀初的初中生求學圖景。
校友金世宣,1919年畢業于宗文中學(杭十中前身),曾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他在記錄中說,當時初中是四年學制,課表里,有國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倫理學、理化等幾門課。
那個時候,英語是極受重視的一門科目。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他從初中三年級開始,連續兩年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訂購《英語周刊》,每周一期。初中畢業后,他準備投考杭州郵局的一個職位,要考三門,其中一門就是英語,其他是國文和地理。
1941年畢業的胡啟俊記得,初一時,語數英三門課,每周都有6節。對英語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比現在低。要知道,現在的初中,英語課一般每周也只安排5節課。
學校不大,腔調卻很足。除了教室、餐廳、寢室和辦公地點外,圖書館都沒有,卻有一個正統的中國式花園,名“南園”,可供師生們在飯后散步。
也重視體育。沈锜是1933年畢業的。他記錄說,學校有個操場,可以玩球,他們最常玩的,是一種用腳踢的皮球,規格和足球差不多。還有一個“雨操場”,有屋頂,下雨天也可以用。在“雨操場”,有專門的老師教太極拳,是“一位黃巖籍的教官,穿了代表江湖好漢的扎腳綢褲,從‘太極出虛’,一步一步很耐心地教各種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