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的一橫代表著教師評價體系中橫向他人比較的部分,“T”的一豎代表著教師評價體系中教師縱向自我比較的部分,而橫、豎間的交點闡明了二者間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有機結合的關系
用“T型模式”評價教師
■張娜
鑒于教師評價的必要性和現有教師評價的不適用性,在理論層面對教師評價的模式進行重構顯得尤為迫切,這將為建立健全的教師評價體系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為此,我們建構了教師評價的T型模式:
理論基礎: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了“理性”(rationality)這個概念,并將其區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通過實踐的途徑來確認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服務。工具理性是通過精確計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實現目的的理性。從這一視角出發,研究者探討教學及教師發展中可觀察、分析且不受具體情境影響的普遍規律,力求將其簡化為可以獨立測量的一系列變量。此時,教師就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是教師評價的客體,必須符合各種客觀標準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價值理性是指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舉止的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等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韋伯認為,這一過程中,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甚至無視可以預見的后果,而“他必須這么做”。從這一視角出發,研究者以教師將教育使命作為一種信仰為前提假設,倡導在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通過教師評價,引導其對自身的生活意義及自身的價值自覺地進行反思。
價值理性的實現,必須以工具理性為前提,工具理性為價值理性服務,二者不可割裂。T型模式認為,教師應作為教育的價值主體通過發揮自己的工具性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工具理性的評價思想可以對教師的工作職責進行清晰的界定,對教師的有效性進行標準化的測量,充分監控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而保障國家的教育質量。在這個意義上,教師評價將實現教師隊伍的科學化管理。而價值理性的評價思想則強調教師在工作中的個人充實與成長,通過能動地評價與反思,實現觀念上和行為上的轉變,促進自身專業發展,進而實現生命價值的體現與提升。在這一意義上,教師評價把教師的自我培養視為其工作的最終價值,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
內涵:橫向他人比較與縱向自我比較相結合
“T”這個大寫英文字母的一橫一豎,恰好形象地表達了橫向他人比較與縱向自我比較相結合的評價模式。“T”的一橫代表著教師評價體系中橫向他人比較的部分,“T”的一豎代表著教師評價體系中教師縱向自我比較的部分,而橫、豎間的交點闡明了二者間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有機結合的關系。
作為一種教師績效管理的手段,橫向他人比較是不可或缺的評價方式。橫向他人比較是在同時態下,運用客觀的評價標準,整合多元化的評價來源,在量化的指標體系下,將教師的績效與組織中的其他教職員工進行比較,實現對教師評優、晉級和解聘等管理的科學化。作為教育質量保障的手段,橫向他人比較起著約束和管理教師隊伍的作用。評價的頻率可以為每學期一次。為避免評價中的主觀性和人情色彩,一方面,力求評價來源的多元化,教師是評價的客體,與其工作相關的學生、家長、學校管理者和同事等提供直接觀察或體驗到的教師工作表現的相關信息,作為教師績效評價的依據;另一方面,做到評價標準的客觀化,盡量將相關的教學行為量化為可觀測的標準和指標,采用常模參照的方法進行解釋,即將教師所在的學校或學區全體教師的成績構成一個常模樣本,以常模樣本中的相對等級或相對位置來表示每一名教師的評價得分。
在教師評價體系中,應該在教師間橫向比較的同時,增加一個縱向的自我比較。評價的頻率可以是每天一次,也可以是每周一次。調查發現,教師在反思過程中的首要困難是找不到反思問題。將教師基于課堂視頻的自我評價作為反思的素材,一方面使教師容易發現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使專家的指導有據可依。評價結果的解釋適宜采用標準參照的方法,這是一種有效性評價方式。教師通過自主評價,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不斷改進,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豐富實踐性知識,完善自身能力結構,實現專業成長。
橫、豎間的交點體現了T型評價理論橫向他人比較與縱向自我比較,縱橫結合的思想。將教師的工作表現進行同時態的橫向他人比較是評價體系中的基礎部分,教師自覺地將個人工作表現進行歷時態的縱向自我比較是評價體系中的發展部分。橫向他人比較可以為教育質量提供保障,縱向自我比較可以為教師專業發展起到導向作用,二者相互結合,最終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展望:應用于教師評價的多元實現
1.評價目標的雙重實現——績效管理與專業發展T型評價模式力求實現教師績效考核的標準化,為獎懲教師提供客觀的依據,加強教師隊伍的科學化管理,保障國家的教育質量,同時增強教師的反思意識,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能動性,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其中,客觀測量與主觀評定相結合、他人多元評價與教師自主評價相結合、常模參照評價與標準參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共時性評價與歷時性評價相結合,做到評價功能與評價手段的相互匹配,使教師績效管理的科學化與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兩個評價目標的共同實現成為可能。
2.評價主體的多維轉變——倡導多元性與主體性T型評價模式將他人評價與教師自我評價相結合。不過,這種結合并不是簡單地疊加,它們服務于不同的評價目的。他人評價指向于教師的橫向他人比較,關系到教師的物質利益,強調評價的公開、公正和公平。為此,評價來源應多元化,包括學生、家長、學校管理者和同事等提供的教師工作表現的相關信息,確保該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教師自我評價指向于教師的縱向自我比較,關系到教師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與發展,強調通過評價充分調動教師的能動性,突出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師的自我評價不僅成為教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進一步地成為教師自我培養的專業發展模式。
3.評價體系的橫縱結合——涵蓋共時性與歷時性T型評價模式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共時性評價作為終結性評價,強調明晰的標準化評價體系和實施程序,在同一時間從多側面、多角度對教師的工作績效與基本素養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定,收集教師一段時間內較為穩定的績效信息,其結果也有利于教師間的橫向比較,為教師提供有理有據的階段性反饋意見,為教師的人事管理提供科學決策。歷時性評價作為形成性評價,強調充分調動教師的主體性,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地在其教學過程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改進,及時發現專業成長中的障礙,主動探究教學一線真實情境下的實踐問題,記錄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從而幫助教師在反思中體驗個人的成長,感受職業的魅力。(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