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學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元素,教研水平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發展高度。教研工作就是學校的一股清泉,只有保證這股清泉能順暢地流動起來,學校教育才能“清如許”。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和教育訴求多元化局面的日益顯現,教研工作在學校教育教學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作為學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元素,教研水平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發展高度。教研工作就是學校的一股清泉,只有保證這股清泉能順暢地流動起來,學校教育才能“清如許”。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努力讓看不見的“軟教研”成為助力學校發展的“硬實力”。
教研不能只在“口頭重視”。在很多學校,管理者會在大會小會上反復強調“要把教研工作擺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充分發揮教研的指導作用”,“要讓教研引領教育教學發展”,等等。但這些說辭又往往只停留在說一說的層面,在實際工作中缺乏求真務實的做法,更缺乏腳踏實地的謀劃。要真正把教研工作抓實并且抓出成效,首要在于學校管理者要“有說有做”、“說了必做”、“做了必評”,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落實,在制度上保障,自覺參與,徹底擯棄單純的“口頭重視”。
教研不能只有“一枝獨秀”。參與教研是學校所有一線教師的職責所在,而不是個別“名師”的特權。因此,在設計相關教研活動時,重點應該放在激發全體教師的教研興趣和熱情上,而不能讓教研活動只是某幾個人的舞臺。“名師包辦”不僅不能有效地發揮教研的作用,還會挫傷在業務能力上有待進一步提高的教師的積極性。教研要注重全員參與,同時要根據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實施分層教研,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激發他們的潛力,促使每個教師在參與教研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逐步由“感覺型”向“經驗型”、“研究型”過渡。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感受到教研的魅力,才能形成教研工作“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而不是停留在個別人“一枝獨秀”的狀況。
教研不能只做“紙上談兵”。教研工作具有情境性和不可重復性,再完美的教研理論也不可簡單移植。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情,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情。只有讓我們的教研來自自己真實的課堂,來自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來自本校的客觀實際,讓平時的問題成為教研課題,讓學情的變化成為教研計劃,讓學校的走向成為教研方向,在貼近實際的基礎上,讓教師親歷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多次磨合、探究、印證,教師才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感悟,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產生改善的驅動力,也才能避免讓教研走進“紙上談兵”、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誤區。
教研不能只是“閉門造車”。在一些學校,相關管理者可能沒有精力從事學科教學,然而沒有一線的教學實踐,就很難準確把握教學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對學校安排的教研內容興趣不大。作為學校管理者特別是分管教研工作的領導,不能坐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想當然地設計課題、布置任務,必須深入教學一線,通過親自授課、經常性聽課、與一線教師多交流、約談學生等方式,和教師一起去觀察、調查、尋找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通過認真研究發現問題的實質,從而將實際問題轉換成明確的教研主題,以保證有“物”可研。
教研不能只管“漫談沙龍”。教研工作不是文學創作,它需要的也不是一時的靈光閃現,而是系統的理性思辨。因此,設置清晰的教研流程,明確具體的教研內容,提出適度的教研要求,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成為確保教研質量的重要前提。與此同時,學校管理者要自上而下營造研究的學術氛圍,把教研活動打造成嚴肅的組織活動,通過氛圍和制度改變教師中存在的“漫談沙龍”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研的質量,才能保持教研的生命活力。
衡量一所學校教研水平高低的最終標準,在于教師是否在參與中產生了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行為的變化,是否自覺不自覺地一步步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反思者、實踐者。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研對教育教學的引領作用,才能在教師的自我完善中實現學校辦學生命力的持續旺盛。(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錦弘中學 楊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