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學校?家長和學生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標準。可是在上海閔行區七寶鎮,七寶中學的初中部文來中學卻是一所遠近聞名、讓家長尤其是學生喜歡的好學校——
文來有一般學校沒有的自由氛圍。
學生是這里的真正主人,所有的想法、不同的愛好,都可以說出來,可以去探究,可以得到學校足夠的尊重。
記者在文來中學隨機詢問了10多個學生,他們喜歡學校的理由各式各樣:這里的老師很親切、同學多才多藝、食堂飯菜好吃、活動特別豐富、家里沒有學校好玩·……直白的理由很多條,其中一位來校看望老師的畢業生算是說到了點子上:文來有一般學校沒有的自由氛圍。學生是這里的真正主人,所有的想法、不同的愛好,都可以說出來,可以去探究,可以得到學校足夠的尊重。
玫瑰是玫瑰,荷花是荷花,只需欣賞,不要比較
這是全校師生的共識。在文來,學校就像一片森林、一座花園,所有的學生都像樹苗、花草,可以各展所能,快樂成長。
三年前,徐世澳以優異成績進入學校的課程實驗班。相對平行班而言,實驗班每周語數外課時各少一節,與此同時增加了拓展型、研究型課程。學業扎實、興趣廣泛的小徐如魚得水,學習之余,他先后參加了足球、武術、健美操社團,成了運動場上的一名陽光少年。他多次代表學校參加科普英語、健美操、足球比賽,屢獲佳績。今年,在阿迪達斯舉辦的中國巴西世界杯護旗手選拔活動中,他以優異表現連闖知識競賽、球技展示和夢想宣言三大關,獲得明星導師的高度評價,榮獲上海賽區冠軍。再過幾天,他就要與來自北京、廣州、成都的另外3名中學生一同飛赴巴西,擔任足球世界杯半決賽的護旗手任務。
“小昆蟲迷”陳建宏的出名,則是文來校園里的又一個動人故事。陳建宏從小喜歡捉蟲弄草,平時最喜歡的事就是釣魚、養蝦、野外考察。盡管學習成績不算優秀,但親近自然的興趣培養了他敏銳的觀察力。一次外出釣魚,他不經意間發現水塘不遠的荒地邊,雜生著一大片不知名的綠色植物群,這和之前爸爸帶他去做客的農學院老師家院子里培植的大豆種苗葉子十分相像。小建宏的意外發現,驚動了農學院教授和研究生,經實地考察,這片植物竟然就是他們在苦苦尋覓的野生大豆居群,而且是目前上海地區自然狀態下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居群。一個中學生的意外發現,為大學教授的“863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提供了直接的實驗材料,也間接地為搶救和保護我國野生大豆資源作出了貢獻。陳建宏的“偶然發現”,得益于家庭、學校的明智引導,父母沒有阻止他的愛好,老師也鼓勵他多觀看自然科學節目,嘗試科學小實驗。正是這份悉心呵護,成全了他的意外收獲。
不僅是優秀的、有特長的學生在文來能得到充分發展,即便是學習困難的學生,甚至是犯了錯誤的學生,在這里也一樣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愛。
學校對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有特殊政策,要求老師要特別留心這些學生的生理、心理變化,關注其家庭情況與情緒起伏。老師必須講究輔導時間與技巧,不搞集中補課,盡早進行個別輔導,抓住每個學習環節,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解決基礎知識、學習方法、作業習慣、考試分析、思維定式、心理偏差等方面的問題。
文來中學的柏彬校長有個特別的習慣。每學期開學初,他都要逐一找以前因違反校規受到處分的學生促膝談心。因為他知道,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往往是誡勉犯錯誤學生的最佳時機。在他看來,如果讓學生背著處分的十字架離開學校,那就是校長和老師的失職,是學校的恥辱。有的家長想給曾經犯錯誤的孩子換個學校,但孩子自己卻不愿意離開文來,因為他們記住了校長的一句話: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勇敢地爬起來。
以生為本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細節
在文來中學,“以學生為本”絕不是一句口號,它是所有教育者實實在在的行動。
2010年5月,柏彬校長在教工大會上作了題為《把學生當人看》的講話,再次闡述了他對以生為本的思考。他說,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尊嚴的生命個體,必須公平地善待;要尊重每個學生獨一無二的個性,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除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需要規范外,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學生;另外,要立足終身發展的高度去培養學生,今天的教育必須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只有基礎扎實了,日后的發展才可持續。
正是因為堅持這樣的育人觀,文來的每一個老師、每一個教育活動,都在努力踐行以生為本的思想。
為了營造主動發展、快樂成長的氛圍,讓最大多數的學生能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學校開設了130多門拓展課程,成立了50多個學生社團和校文藝體育隊伍。
在許多學生的心中,學校的八大主題節日是他們最難忘的記憶。2005年誕生的校園狂歡節,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的創造季和全校師生共同營造的歡樂源。每屆狂歡節的主題、背景、舞臺設計、海報與節徽征集,都列入探究型課程“我的節日我設計”單元。學生從節前開始,就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投入設計,經過投標、初選、復選、組委會點評等環節,選出各項備用方案,學校和老師會對學生每一個富有創意的方案,給予充分支持,學校大舞臺上施展不了的,班級教室就是施展的天地。狂歡節當天,校園成了歡樂的海洋,學生打扮成最酷的偶像,校長們變身為四大才子,老師也紛紛出動走T臺,秀特技,連家長也成了節日的一分子。各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創意游藝活動,操場四周是學生作品愛心義賣,校門車道兩側是學生親手調制的美食小吃,還有簽名涂鴉墻、搞怪照相板、OK秀歌臺,無不展示著學生的個性、創意與才華。作為壓軸戲的十大活力學生、十大魅力教師、十大創意海報評選與揭曉,更是將狂歡氣氛推到了極致。
文來中學有個傳統德育活動——愛心助學考察。這個活動源起柴本勝老師大學畢業后,不忘回報家鄉養育之恩,在母校自費設立獎學金,幫助家鄉優秀的貧困生完成學業。學校把柴老師的這一愛心行動,擴展成學生志愿報名參加的愛心助學考察活動。自2003年以來,每兩年組織一次,利用暑假里的一周時間,到湖南省慈利縣杉木橋鎮中學開展結對考察。每次活動都事先準備好詳細的考察提綱,全隊學生分成14個小組,分頭入住結對學生家中體驗生活。考察期間,學生要參加愛心捐贈、慰問老人、獎學金頒發、當地人文考察等一系列活動,回滬后還要完成考察報告,供全校學生分享。短短的一周考察,讓從小養尊處優的學生,第一次在沒有衛生間、沒有空調、沒有電視的環境里生活,不僅鍛煉了他們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和意志品質,也使他們了解了國情民生,看到了農家孩子的勤勞、樸實和好學。許多學生在自己的考察日記里留下了深情的感悟:“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讓我們在這片叫湘西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跡。同齡人之間幾天的相處,讓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這里,我們學到的不僅是吃苦耐勞、堅持不懈,還有人與人之間最難得、最珍貴、最美好的東西:相互之間的信任、關心、寬容以及不求回報的付出。”
在文來,每個學生都是光榮的志愿者。學校將志愿者服務活動課程化、常態化、全員化,給每個學生發放志愿者服務手冊,建電子成長檔案,建立激勵機制。志愿者首先是學校管理的小主人,學校每項重大活動的組織、實施都有學生志愿者的創意和參與。走進整潔美麗的學校,偌大的校園沒有一個專職的清潔工,日常的校園衛生打掃,全由學生分班負責包干,連節假日都有志愿護校隊來校收拾清掃。這樣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從小就養成了愛勞動、肯付出、有責任、敢擔當的好品質。
文來的校規是嚴厲的,但文來有些規章也是很人性化的,比如無論哪個學生都可以無理由調換班級。對此,校長的解釋是:沒有一個學生會無緣無故換班級,與其讓學生在不舒服的環境里受壓抑,不如給他重新振作的機會。
文來的學生很自在、很快樂。學校有個人人皆知的廣播專欄,那就是柏彬校長親自主持的“一呼柏應”,伴隨專欄公布的還有校長微博、QQ和電子郵箱,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反映學習中遇到的疑惑和問題,提出對教育改革的意見與建議。校長會在約定的時間,及時回應學生的意見,也會利用這個平臺向學生通報學校發展的思路和情況。專欄體現了文來“民主、包容、開放、海納百川”的辦學理念,也成了學生和校長相互親近和信任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