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上午9點,在煙臺市芝罘區教育網絡與數據中心的視訊會議中心,教研員孫海珍正在組織全區教師開展網絡教研活動。養正小學老師隋少蘭執教的小學語文優質課“潑水節”,正通過網絡面向全區26所學校直播。
孫海珍老師所在視訊會議中心是本次教研的主會場,同時設置了只楚小學、珠璣小學兩個互動分會場。其他學校的教師可以選擇大屏幕、個人計算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參加教研。在聽課期間,教師不時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對授課過程進行打點記錄,并推送到陽光教育社區教師的個人空間中作為互動討論的內容。
40分鐘的授課結束了,孫老師對整節課進行了概括點評,分會場的老師根據各自空間中的打點記錄談談聽課感受。只楚小學的年輕教師張誠就隋老師課文重點句子處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隋老師將授課視頻資源重新調閱出來,“打碎”取出相關片斷,對這位老師的疑問進行了解答。
“校本教研”、“集體備課”等傳統的教研方式,局限性很大,而網絡教研實現了跨區域、大范圍、多層面的交融。
芝罘區這種教研模式在2013年初已步入常態,這場網絡公開課活動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將6位教師的授課與全區69所學校的1100余名教師分享,F在全區1523間教室實現對外開放,所有的教室都可以通過遠程實時觀摩教學過程。
這些教研活動都是通過芝罘區的“智慧網絡教研平臺”和“陽光教育社區”云平臺進行的。平臺為大家提供了“教師個人空間”、“陽光課堂”、“仿真教研室”、“校際微教研”、“錄播教研室”,教師們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跨時空進行即時的異地教研和研討培訓,教研效率很高,教師的成長很快。
數字化教研特別受到青年教師的喜愛。他們通過網絡跟名師、教研員互動,可以隨時隨地地向高手請教,與同行交流,不出門就能拜名師。鳳凰臺小學老師王義曉說:“網絡教研發揮了互動教研和集中備課優勢,正如醫院的外科手術,一人主刀,多人配合、相互觀摩一樣,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和重復的講解中解脫出來”。
芝罘區教體局副局長宋文進介紹說:“我區自2012年11月份被教育部確立為全國首批教育信息化綜合試點單位以來,緊緊圍繞試點課題《網絡教研與跨區域網絡協同教研模式的探索》,探索和實踐出體現教育開放、互動民主、個性資源建設等多種網絡教研模式!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研活動的不只芝罘一區,煙臺市其他縣市區也都在這項工程中嘗到甜頭。目前,萊陽市教師在教研平臺上共發表文章17萬多篇,上傳教學資源13萬多件,教師們可以隨時隨地上傳自己的得意作品和下載自己所需的資源,實現了全市教師教研資源共享。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000余名教師,通過平臺參與各類教研活動,已有158所課題學校、2422名實驗教師運用課題研究平臺開展遠程互動教研活動,上傳資源容量達到80G。(記者 張興華 通訊員 李忠朋 劉翼 于永娟)
《中國教育報》2014年4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