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新學年開學在即,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引起不小的社會反響。是“動真格”還是“開學點綴”?十條“減負令”能否行之有效?減負目標會不會像西西弗斯的“巨石”那樣,年年推進,又每每回到原點?
細讀這十條“減負令”,可謂規定嚴明,其中包括“均衡編班”、“一年級新生入學后‘零起點’教學”、“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一至三年級不舉行統一考試”、“每天鍛煉一小時”、“強化督查”等,從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門加大力度推進減負工作的決心。
可是,為何此“減負令”一出,擔憂之聲多于叫好之聲呢?因為,此前許多地方層面的減負規定早已出臺,內容與此大同小異,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
“減負令”為何難實施?怪家長嗎?做父母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但是,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學質量的差異,“好小學—好中學—重點大學”這種單一的成才模式,讓許多家長不得不給孩子加壓。怪老師和學校?教學內容未減,教學難度未降,各種有形無形的考分排名仍然擺在那里,老師和校長們也很委屈,“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怎么能實現?
如果減負是塊“巨石”,那么光靠西西弗斯一人的力量是很難從根本上推動的,需要更多的力量一起推。此番教育部的十條“減負令”,可以看作在國家層面吹響的減負 “號角”。同時,還有許多配套措施要跟上。例如,通過課改,適度減少教育內容,降低教學難度,同時在各類升學考試中嚴格控制難度不超綱,推進小學、初中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多元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職校與高中之間,專科、教學型本科、研究型本科院校之間,只是教育類型的差別,而沒有高低之分。當各有差別的學生,都能在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領域,找到發展的通道,得到學業成功的體驗;當一個職校學生和一個重點高中學生,都能自豪地報出自己學校的名字,對未來滿懷憧憬,那么我們或許能夠真正搬掉“巨石”。
搬掉“巨石”,說到底還要想清楚教育的本原和規律。前不久讀到一條新聞:美國華盛頓州貝靈漢小學發出一條通知:“因為天氣實在太好,學校準備臨時放假一天。”原來,該校校長征得了校董事會的同意,又詢問了家長們的意見,決定讓孩子們在“天氣太好”的這一天盡情玩耍,家庭作業是拍一組漂亮的照片帶回學校。校長說,“孩子們需要享受放假的快樂,這樣才能精力充沛。”良好的教育,應當是源源不斷給孩子輸送養料,讓他們在陽光雨露下歡欣活潑地成長。(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