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實現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技能共生長。由此,注意避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功利性”培訓式教育傾向,正視高職辦學過程中脫離教育本源的一些現象,堅持職業素質教育與以技能為核心的知識傳授并重,是當今科學謀劃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
天然特性與本源錯位。職業教育其歷史的原初形態是社會分工體系中形成的學徒制。奴隸制時代,奴隸主組織大量的“勞動訓練”,培養從事特定職業活動的勞動者。手工業時代,“學徒制”成為手工業者技術化生存的基本范式。工業化時代,勞動力資源的大量需求使得高效率的企業培訓制度淘汰了傳統的“學徒制”。隨后,在國家干預下,更專業更高效的職業教育取代了企業培訓制度。在與工業實踐密切聯系的發展過程中,構建以專業技能為核心的知識結構即是當下高職教育的天然特性。同時,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恪守教育規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其必然使命和社會責任,高職教育的本源在于其教育性。本源的堅守和天然特性的彰顯并行不悖,是高職教育科學發展之路。然而,在現代高職教育發展實踐中,一些院校雖然在培養目標上提出了職業素質的要求,但由于奉行功利化的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改革中往往以專業知識講解和職業技能訓練替代素質養成教育,高揚技能訓練大旗,滿足于“短、平、快”式的勞動力培訓,職業素質教育逐漸邊緣化,教育性的本源在高職教育天然特性充分彰顯的光環下漸次暗淡。進而導致其辦學取向的本源錯位,使高職人才培養規格尚不足以滿足現代企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正本清源與實踐超越。作為職業教育的天然特性,技能訓練不僅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探究職業教育本源的邏輯起點。任何社會,職業都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個性特征所從事的、借以獲取自己以及所撫養成員的生活資料又同時為社會服務的工作。手工業時代和工業化初期,技能訓練中掌握的技術可以實現人們職業穩定的價值期望。現代社會,技術開發應用的即時性、多樣性、易變性打破了職業結構的穩定性,職業素質對于勞動者的技術生存顯得越發重要。早在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確立了“終身學習與培訓——通向未來的橋梁”的職業教育主題,強調“應使下述兩個完全不同的目標協調起來:為從事現有工作的準備和培養一種對尚未想象出來的工作的適應能力”。這昭示著,現代社會,職業素質培育已成為超乎技能訓練之上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在強化技能訓練的教育模式中實現訓練性與教育性的平衡,已成為現代高職教育本源回歸的實踐要義。
實現高職教育的本源回歸,要求高職院校端正辦學思想,顯揚“德技雙馨”的育人理念,充分承認教育是人類生產實踐的前提,自覺恪守職業素質培育的目標本位,以做人做事的視域觀照和統整教育教學,從而實現對高職教育天然特性與教育本源非此即彼二元困境的現實超越。
打破學科本位,促進課程整合。作為勞動者職業能力的綜合體現,職業素質包含了職業意識、職業心理、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習慣等不同要素,體現出鮮明的多元性、滲透性。因而,從課程形態上看,職業素質的培育不可能由單一的學科或課程來完成,只有依托現有的學科與課程體系,在學科滲透與專業融通的過程中不斷開發課程資源,才能建構出符合高職院校辦學規律、具有鮮明高職特色的、滿足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關注生存境遇,優化教學設計。關注教育對象的生存境遇,是在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中滲透職業素質培育的重要條件。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自覺以技術人的成長經歷觀照職業人生,以鮮活的事例引導學生體認和感悟技術人生。專業課教學要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專業實踐教學,在技能訓練中整合知識、情感、技能等學習目標。非專業課教學要堅持以人文精神引領課堂,實現理論教學、實踐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統一。
搭建立體通道,創新管理模式。現代社會,高職教育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已進入勞動者終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系統。這不僅使得職業素質具有了畢生發展的社會意義,也客觀上決定了職業素質教育的社會化。對此,高職院校應加強教育管理機制的重構與創新,在服務學生、服務行業、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的辦學過程中整合育人資源,搭建職業素質教育的立體通道,通過努力建構“課內外并軌,校內外并行”的管理模式,實現學校、家庭、企業、社會的協同育人。
重視人才評價,強化目標融合。人才評價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和反饋功能,根據人才培養規格開展的教育評價形成了高職教育的內生動力機制。作為高等教育的特殊類型,技術進步、企業需求以及學生的主觀愿望構成了高職人才培養的有機系統,通過學校、企業、學生、社會等多元的主體評價,制定和完善職業素質評價標準,不僅是實現知識、技能、素質等教育目標融合的基本途徑,也是把握職業素質培育切入點,改善和提高高職教育辦學吸引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