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中會書法: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完美結合
李勝洪(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院常務副院長)
面對尤中會老師這么精彩的作品,使我對尤老師有了更進一步且較全面的認識。我是湖北人,很早就知道尤中會老師。今天看了尤中會老師的展覽以后,說實話我感到很震撼,也很感動。他這個年齡段的老一輩書法家,沒有當下書法界的那種浮躁,守得住清靜,耐得住寂寞。在書齋里,在書法傳統里面,去經營去積淀。然后就有了這么一批精彩的作品。尤中會老師做學問做到了物我兩忘,做人做到了榮辱不驚,他篆隸正行草皆涉,磅礡大氣,峻健飄逸、無所不精。使我感到非常震撼。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當代書法創作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面目。我們說筆墨當隨時代,那么我們所處這個時代的筆墨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可以說每一個書法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都在用自己的筆墨來實踐來表現。尤中會老師的這個展覽效果非常好。包括各種色彩,各種材料,各種形式的運用,非常豐富。尤中會老師力求從故紙堆里走出來,找到了一種新的,切合時代的,同時具有強烈個性的藝術語言。他的這種努力,這種思考,給我們了很大的啟示和鼓舞,所以我很感動。我還強烈的感覺到,在尤中會老師這本沉甸甸的書法集里面,在他的展廳里面,我感覺到有一種氣場,這種氣場來自哪里呢?我想一個是來自他對傳統書法文化的理解和積淀,另一個是他對繼承與創新的準確把握。也與尤中會老師的家庭文化傳承、人生經歷以及對人生追求與感悟有關系。我認為尤中會老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他的作品面前,你可以感受到一股文人氣度,大氣的中原之風和流美的楚文化風韻。
楚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包括服裝、音樂、舞蹈等等。我請教過一個楚文化專家,問他能不能用幾句很經典的話來概括楚文化?他告訴我說:楚文化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一個是奇特的構思;二是斑斕的色彩;三是飛揚的斗志,在尤中會老師的作品里面都有體現。
任何文化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都有一個來由,尤中會老師的展覽也不例外,他的文化意義來自久遠,來自中原,來自楚國,來自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書協理事會上,我提交了一個書面材料,就是讓我們進一步關注老一輩書法家。我稱他們為“杰出書法家”,我為什么沒有用著名書法家這個詞呢?因為現在的所謂著名太多了。
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和我們現代化之間,有一種很微妙的關系。當年蘇東坡被貶到海南的時候走了3個月,現在飛機3個小時就到了。現在有汽車,有飛機,有手機,還可以吃麥當勞。在現代化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離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了。我們的爺爺那一輩都是毛筆字,都寫的比較好。我們父親那一輩,還不錯。他們沒有學過算術和外語,物理化學都沒有。是《增廣賢文》《三字經》那些國學的東西,且扎在了他們心里面,到了八十幾歲他還能完整的背下來。這種文化實在太重要了。
象尤中會老師這一代書法家,他們沒有再擔任官職,也沒有位置了,他們年紀大都在七十以上,甚至更高年齡。現在,他們參加書法展覽很少,也沒有舞臺那些聚光燈打在他們臉上,不像現在,獲一個獎,大家都關注你,什么都有了。而尤中會老師他們身上所保留的是那些書法文化的寶貴東西。應該對這些老書家辦一些搶救性的展覽,我很贊同中國美術館成立書法篆刻部的想法。我們中國書法院有一個展覽館,我們愿意全力以赴的為這些老書法家舉辦展覽,我覺得這樣對文化書法的傳承有重要意義。而且這是關乎中國書法的傳承、發展和繁榮的大問題。
(尤中會簡介:尤中會1944年生于河南臨穎一個書香世家。4歲開始臨書,60年來臨池不懈,從而成為國內外頗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家。他曾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現為中國老子書畫院院長、湖北書畫院副院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榮譽教授。曾連續參加第三、四、五屆國展。中韓首屆書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新書法交流展,臺灣百名書畫家邀請展等國際國內大型書展并獲獎。先后榮獲中國國學研究會頒發的“國學杰出貢獻獎•書法金獎”、“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之書畫精品獎”, 并榮獲“中國百名書畫名家”.“國學十年明珠藝術家”等榮譽稱號。2012年8月11日上午,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墨華翰韻”尤中會書法藝術大展,在國家最高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并有《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墨華翰韻·尤中會書法藝術展作品集》及理論著作《臨池余墨》等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