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評價諸葛亮歷史學說的含義
----答胡覺照《到底是誰在剽竊》
廖倫焰
今年2月以來,不少媒體刊登文章,批評西安市委黨校退休歷史教授胡覺照,自2007年以來,剽竊我重新評價諸葛亮歷史作用的核心觀點?荡合柰驹凇杜兄T葛亮的“著名教授”竟然是“文盜”》 一文中指出,我重新評價諸葛亮歷史作用的核心觀點是:公元207年,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國家已經經歷了自189年以后近20年內戰,面臨著即將由北方統一的大好形勢,這時提出“先三分后一統”的《隆中對》時間不當。“國家面臨著即將由北方統一的大好形勢”這個表述,是我評價“隆中對”提出時間不當,否定“隆中對”,重新評價諸葛亮一生歷史功過的靈魂。康春翔同志這個評論與我的思考比較吻合,離開“國家面臨著即將由北方統一的大好形勢”這個前提去批評“隆中對”及諸葛亮其人,就失去了道理。正是由于“隆中對”在“國家面臨即將統一的大好形勢”這個背景條件下提出來不合時宜,我才繼續在05年、06年,從漢朝末期,全國人口5600萬,經過多年內戰,263年三國結束時,只剩下767萬人口上,去論證“隆中對”及諸葛亮其人對后世的破壞性作用。胡覺照教授在07年以后評價諸葛亮的一些表述中(包括答記者問,寫博客,著書立說),重點也是從這個核心角度和方式上去立論和論證的。胡覺照教授在《到底是誰在剽竊》一文中,既然列舉了幾篇文章否認康春翔同志對他的批評,辯稱他的觀點早于我的核心觀點十年問世,就應該針鋒相對地把他05年以前發表的文章中,我與他相同或類似表述的原文摘錄出來,真相自然就大白于天下了。為什么不摘錄出原文來呢?其實,關于胡覺照教授列舉的那幾篇文章,我已經通過朋友得到了從胡覺照教授那兒發出的電子掃描本細讀了,上面是沒有我的這些觀點的。最近他起訴刊登了康春翔文章的河南“商都網”,和“商都網”調解結案,贏了“商都網”,讓人大惑不解,真是一樁非常離譜的勝訴案。∽x了媒體上《所謂“商都網”侵權胡覺照,孰是孰非?》、《胡覺照訴“商都網”一案法院錯在哪里?》兩篇文章,我心里才算對這樁案子有了一些認識。這里我就把我05年以來,重新評價諸葛亮歷史作用的核心觀點,有的評家把它稱為“即統學說”,所包含的含義,向公眾和學術界做一個簡要的匯報,以說明“即統學說”是我的原創而非他人可能所有的。
一.三種統一方案中盡快實現統一的方案是唯一正確的方案
公元207年,國家如何走向統一,結束自189年董卓擾亂以來大規模的內戰方案有三個。一個是南方江東(江東在秦漢以后,本意是指江蘇省南部太湖流域,三國時稱孫吳統治下的全部地區為江東)孫權集團的統一方案。這個方案是公元200年魯肅向孫權提出來的,內容是:立足江東,相機行事,利用北方還在戰亂的機會,向西發展,先消滅荊州(湖北湖南)江夏郡(湖北省新洲縣,基地在湖北省武漢市金口鎮)的黃祖,進攻長江中游的荊州牧劉表,一直將勢力發展到長江上游的益州(四川重慶及云南貴州部分地區)后稱帝,再與北方的軍事集團爭奪天下,這個方案歷史上稱為《榻上策》,非常有名(因孫權把自己的座榻與魯肅的座榻合并在一起,與魯肅邊秘密地談話邊飲酒而得名)。第二個方案是諸葛亮于207年在襄陽隆中(湖北省襄樊市西十公里)向劉備提出來的。內容是先奪取荊州(湖北湖南),再奪取益州(四川重慶及云南貴州一部分),和睦好西邊的少數民族、安撫好南邊的少數民族,聯合好孫權的力量,處理好內部事務,待到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分兩路出兵攻占北方。這個統一方案是個殘缺的統一方案,對于如何奪取孫權集團占領的揚州(安徽淮河及江蘇長江以南和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及交州(廣東廣西)沒有涉及。如果歷史果真按這個方案順利發展,待到劉備集團消滅了北方軍事集團后,與江東孫權集團之間就會面臨爭奪天下的戰爭。但有的史學家習慣上還是把《隆中對》這個方案概括為“先三分后一統”,或“先三分后北伐”,承認它是一個有著“統一”志向的方案。第三個方案是立即實現全國統一,立即結束全國內戰的方案。漢朝時全國分為十三個州,九個州地理范圍主要在北方,四個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地理范圍主要在南方。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漢朝末年,長江南北的生產力水平差別是很大的,甚至淮河南北的生產力水平差別都是很大的。北方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它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和先進的文化,是逐步向南邊輻射的,漢朝時代,國家的南北方大致以秦嶺淮河為界。當時的北方,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重心,南方則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和文化發展都需要依靠北方的帶動,所以,那時的爭奪天下,爭奪政權,主要也就是爭奪北方,所謂中原逐鹿,鹿死誰手就是這個意思。南方經濟、文化的大發展,逐步跟上并超過北方,是唐以后的事。190年漢天下內戰爆發以后,曹操經過17年與北方群雄的戰爭,于206年基本上統一了國家北方。207年北討烏桓(河北省北部)取得勝利后,解除了邊疆少數民族南下的威脅,這個時候,開始以絕對優勢的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人才實力,積極地準備消滅南方荊州(湖北湖南)劉表和江東孫權兩個敵對勢力。這樣一來,207年國家就出現了三個統一方案。在這三個統一方案中,北方的統一方案,能夠盡快實現國家統一,結束戰爭,無疑是唯一正確的方案。孫權集團的統一方案,200年提出時是不能否定的。因為200年時,北方尚未統一,雖然曹操在這一年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但北方,基本上還是以黃河為界,在其南、北仍然存在曹、袁兩大軍事集團,只是黃河以北的軍事集團明顯地弱了。黃河以北的軍事集團存在于冀州(河北省中部南部)、青州(山東省北部)、幽州(河北省北部)、并州(山西省中部),北方能不能盡快統一,還不能預料,這個時間,孫權集團提出自己的統一主張,在時間概念上沒有錯。但到了207年,統一形勢已經明朗了,孫權集團的范圍經過幾年努力,也沒有向西取得進展,基本上和劉表集團處于戰爭的僵持狀態,這時再堅持魯肅200年的主張走下去,就有問題了。孫權集團當時僅占據揚州的主要地區,還在為與劉表爭奪荊州的江夏郡(湖北省武漢市金口鎮)進行激烈的戰爭,要消滅荊州(湖北湖南)牧劉表,一直把勢力向西發展到益州(四川重慶及云南貴州部分地區),消滅掉益州牧劉璋(“牧”是一個州最高軍事及行政長官的稱呼),即使能夠做到,戰爭也還會曠日持久數年。劉備集團當時還寄于劉表籬下,僅有幾千人馬,在新野(河南省新野縣)為劉表鎮守北大門,要實現消滅荊州牧劉表,再消滅益州牧劉璋,戰爭也會曠日持久數年,所以,孫劉兩家的統一方案,在當時都無疑是錯誤的方案。拋開成王敗寇的陳腐觀點,按照《隆中對》的方案發展下去,假設諸葛亮活上一百歲,280年統一全國的不是受魏禪而來的西晉朝廷,而是諸葛亮(諸葛亮出生于181年,280年他該一百歲了),這種統一較之于207年以后不久的統一,也是落后的,對諸葛亮其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是應當重新做歷史評價的。再有,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要想與北方決一雌雄,在戰略計劃上都是要奪取荊州(湖北湖南),兩個集團之間也面臨著爭奪荊州的嚴重矛盾。只有曹操盡快實現國家統一,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南方孫權和二劉(劉備、劉表集團)之間內戰的問題。這是在207年國家統一的大好形勢經過多年內戰出現后,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不合時宜的第一個理由,或者說是“即統學說”所包含的第一層含義。這個觀點里的大部分內容,我是在2007年提出來的,現在已有人把其中一些內容當作自己的觀點寫進書里去了。
二、北方政權是戰爭廢墟中建立起的進步政權
曹操,出生于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公元190年天下大亂,內戰爆發以后,開始了與天下群雄爭奪北方天下,重新安定北方天下的戰爭,討伐過董卓,擊敗過黃巾軍,在201年前與袁術、陶謙、呂布、張繡、袁紹、劉備集團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204年、205年、206年,消滅了袁尚、袁譚、袁熙、高幹四個在冀州(河北省中部南部)、青州(山東省北部)、幽州(河北省北部)、并州(山西省中部)的軍事集團,國家北方于206年,經過17年內戰后,基本上得到了統一。
曹操在公元207年前的國家統一戰爭中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196年,把漢天子劉協從董卓余部殘忍的控制中解救了出來。沒有曹操,漢獻帝可能很快就死在軍閥手里了,要活到234年才壽終正寢,幾乎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曹操是漢獻帝的生命在兵荒馬亂的內戰中得以保護和存活的屏障,也是漢朝的生命在四分五裂的局勢下延續到220年、曹操生命終止之后的屏障。曹操對漢朝的忠,一些史家認為已經是過當的了;同年推行屯田制,對于解決百姓的生計和贏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3年,下令各郡國恢復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學校教育。204年,頒布了懲治豪強兼并土地的法令。205年,頒布了整頓社會風俗的法令。在此前,還頒布了百姓不得報私仇、禁止厚葬的法令。在曹操集團的努力下,國家北方開始從“江淮之間,人跡斷絕,人與人之間互相啖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戰爭廢墟中,變成為了一個初步有序的北方。一個失去綱常,處于無序狀態的北方社會,重新有了禮儀法律、行為規范、文明教化,人民勤勞耕作、安居樂業的社會景象開始出現了。
關于史籍上記載的,曹操在193年第一次攻打徐州的時候,濫殺人民,于泗水坑殺男女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純粹是對曹操的厚誣,這個問題上世紀50年代郭沫若先生就已經翻過案了。我近年也有文章在郭沫若先生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這個冤案翻案。
曹操在207年以后對歷史的貢獻非常豐富,文化上的、法制上的、發展生產方面的、重用人才方面的、安定邊疆方面的貢獻都很突出。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在處理與漢室的關系上,終生沒有“還權”于漢獻帝劉協(曹操的軍隊是自己興義兵討董卓建立起來的,不是朝廷分撥給他的,所以在還權上加引號),這是曹操非常了不起的歷史功績。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要平定天下,就必須建立一支絕對忠于最高統帥的軍隊,才能做到無往不前、戰無不勝。在長年累月的戰爭中,必然地會因戰爭的特殊情況,形成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只以生命捍衛締造這支部隊的首領、只服從締造這支部隊的首領指揮的將帥。如一定要以封建道德苛刻的忠君標準去要求曹操,必須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漢獻帝才為忠,那么,這支軍隊缺乏了締造它的首腦的強有力的控制,必然出現內變導致天下再次大亂。曹操210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上,把這個道理說得十分清楚。曹操在臨終前把軍事和政治大權,交給有相當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太子曹丕繼承,(曹丕出生于中平四年,即187年)是對身后國家命運負責的重大舉動,而曹丕在接過實權后,如不能盡快稱帝,盡快統一人心,漢天下名義上屬于漢天子劉協,實權卻屬于曹氏,名、實的沖突會給國家潛伏下重大的政治危機和嚴重的軍事危機。曹丕的代漢而立,在歷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因為只有曹丕的及時稱帝,才能保證國家政治的穩定、民生的穩定。曹丕如是想要交權于漢獻帝,同樣面臨曹操交權的憂慮和危機。曹丕的及時稱帝,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要求,他不具備其父那樣深厚的政治基礎,越遲稱帝,國家越易出亂子。然而,就是曹丕這個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稱帝舉動,不僅在封建歷史評價上殃及了自己,被史書寫成為一個十分惡劣的小丑,也殃及了曹操這位偉大的、終生致力于民族安居樂業,為國家統一事業九死一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這位一生勤儉,史上罕有帝王相媲美的大英雄,這是曹操在一些史書上被厚誣,包括前面說到的,把曹操說成是一個殺人惡魔,是一個暴君的重要原因。中國歷史上反動的血統論,就是為了迎合封建正統統治的需要而產生的。曹操沒有“篡位”,他的兒子“篡了位”,當老子的也脫不了干系!一鍋端的、誅連式的“批判”,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某個朝代,不論統治得好與不好,都能夠千萬年延續不變的統治下去。這個思想,與儒家“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的思想也是相悖的。曹丕建立的政權,仍然和其父掌握政權時期一樣,是一個堅持以儒家思想治國,重視法治、文化、人才、生產的政權,曹丕本人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文化大家,“三曹”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貢獻,是后世沒有哪個帝王家族可以相比的?梢哉f,曹氏家族對漢末因戰亂斷裂了的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承接作用。魏國在歷史上,是遠比蜀、吳兩個軍事化管制的“國家”,在政治和生產、文化、法治領域上進步的。226年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繼位,曹叡仍然是一位能干的軍事家,有的史書上把他的軍事指揮寫得很無能,那是歪曲。曹叡在一邊鞏固北方統一成果,一邊與蜀吳和邊疆少數民族進行戰爭的同時,在尊儒重教、發展生產、選拔人才、審理刑獄、賑災救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曹叡時代制定的法律《魏律》,直承以《九章律》為主體的漢律,較漢律在結構、內容與篇名等方面都有進步,并直接影響到了《晉律》的制訂,在中國法制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曹氏祖孫三代終生都堅持恢復漢朝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興國的指導思想,漢朝的皇帝雖然易了姓,但漢朝延續而來的,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治國思想這個靈魂沒有變,在當時僅有的各種治國學說中,儒家學說無疑是最先進的治國學說。曹叡的文學成就雖遠不及“三曹”,但在三國的帝王中,也是蜀、吳兩國的皇帝不可同日而語的。魏國在歷史上不僅遠比蜀吳兩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要好,也比漢末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好得多。北方政權不是邪惡,而是進步的政治力量。諸葛亮207年《隆中對》中所提到的討伐北方,北方政權也是不應當被討伐的。曹操不是董卓,不是秦二世,也不是“曹賊”,而是國家北方和百姓的安全所系。這是207年國家面臨統一大好形勢下,《隆中對》不當提出所包含的第二個理由,或者說“即統學說”包含的第二層含義。
三.統一的動機不一定都是好的
諸葛亮在封建專制時代一些史家正統的歷史觀看來,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讓劉備當了皇帝,續了漢室的正統,并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爸揖笔侵T葛亮存在的核心價值,忠君的價值在歷史上遠遠高于了諸葛亮智慧的價值和其他價值。劉備是不是代表著漢室正統,史學界歷來有爭議,普遍的認為不是,就算是,由此而產生的《隆中對》及其“先三分后北伐”的實踐,也是否定的。在封建社會,忠君應不應當提倡?答案是肯定的,當君主利益和國家、人民利益趨向于一致時,忠君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人民,應當提倡,封建社會的不少時間,歷史情況都是這樣的,即君主利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是比較吻合的。只要君主還能通過他的政治系統控制好國家大政,并希望國富民安,哪怕他是一個昏君,只要還有這么一點希望,忠君都有利于國家和人民,歷史上不少冒死的諫臣,就是忠君的例子。但當君主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徹底地走向了反面,即維護君主的利益,就必然嚴重地損害人民、國家利益的時候,這時候的忠君就走向了國家需要設置君主意義的對立面,這時候不強調人民和國家利益,一味盲目地忠君,就是反動的、阻礙歷史進步的,諸葛亮的忠君就恰恰處于這個時候。漢天下因自身的腐朽、沒落,是漢朝皇綱失常,184年黃巾農民起義爆發和189年董卓擾亂出現、190年天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北方經過曹操17年的統一戰爭,一個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新政權已經出現,諸葛亮在國家面臨全國性統一這個大好形勢下,非要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去幫助劉備“匡扶漢室”,這樣的忠君,恰好與歷史進步的必然規律背道而馳,按《隆中對》“先三分再北伐”的方案去“匡扶漢室”,這種忠君的代價,是要把全體人民都重新拉回到長年累月的戰爭中去,實際上就是讓歷史倒退。如前面所述,即使“匡扶漢室”成功,這種忠君也是需要否定的。
諸葛亮“匡扶漢室”的動機,不只有忠君的一個因素,還有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另一個因素。荊州牧劉表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連襟”。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劉表因與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好友的原因,對少年時期即避難到荊州的諸葛亮及其兄弟還有再生之恩。諸葛亮要劉備奪取荊州,要和劉備一起拿自己岳父黃承彥這一大家族開刀,于封建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評價,是不孝、不義。劉備一個“三顧”,就使得諸葛亮對自己的親人和恩人下毒手,這種“大義滅親”的、扭曲人性的、違背人常的反目,當然不僅是為了劉備,也是為了實現自己出將入相的政治追求。一個人憑借自己卓著的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古至今的道德標準,都是不能建立在給人民和國家造成災難的基礎上,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即使追求成功了,也要受到歷史的否定。漢朝社會已是一個儒學盛行的社會,諸葛亮的作為,與儒家“仁愛”及“民貴君輕”等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漢末的戰爭是統治階級內部軍事集團的戰爭,與歷史上自下而上的,為了追求社會公正、減輕剝削的以弱搏強的人民革命戰爭有本質區別,也與在民族危亡時,在國家和民族困難重重的時候,還要反對外敵入侵的正義戰爭有本質區別。統一的動機脫離了具體的歷史環境、歷史條件,不講時間、空間、大局,不都是好的,一定要分清是非地看待207年諸葛亮《隆中對》中先“三分后一統”的統一主張。這是207年國家面臨統一大好形勢下,《隆中對》不當提出的第三個理由,或者說是“即統學說”包含的第三層含義。
四.諸葛亮歷史形象的嬗變
正是由于在漢末國家經過多年內戰,統一的大好形勢已經出現,這個時候諸葛亮提出“先三分后一統”的“隆中對”無道義、道理、正義可言,我們才能由此前提推論,這以后“兵連禍結,遂為戰國”的三國歷史,諸葛亮是負有重要責任的。208年赤壁之戰以后,天下向著三分發展,經過十幾年戰爭,公元222年,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孫吳改正朔為標志,正式形成。這以前,220年,北方曹丕稱了帝。221年,益州劉備稱了帝。三國鼎峙形成后,三國之間幾乎年年都有戰爭,在經歷了上百次戰爭以后,263年,魏滅蜀。280年,西晉滅吳,分裂和戰爭的三國局面結束。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后朝是必然要為前朝修史的。陳壽為三國這段歷史修史,史書中必須貫徹的第一個政治觀,當然是魏為正統,蜀吳為僭越,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西晉受魏禪而來,魏不是正統,西晉就不是正統。但既然魏是正統,西晉卻為什么取它而代之呢?這個問題在當時非常敏感,關乎到政局的穩定和人心的穩定,所以,在三國的修史中,還必須要貫徹另一個暗線的政治觀,就是魏當禪位給晉。怎樣才能在史書中貫徹這個政治觀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史籍上提高蜀、吳的地位來貶損魏。曹魏如果受不到貶損,西晉就沒有取代它的理由。在這一明一暗兩個政治觀的左右下,諸葛亮成了三國史中,代表蜀攻擊曹魏政權最重磅的炸彈,他可以把曹魏政權在史籍中打得遍體鱗傷,以說明曹魏當亡。利用諸葛亮貶魏,最早的思想根源要追溯到西晉265年建立不久,《三國志》編修之前,西晉皇帝司馬炎讓西晉朝臣子,時任“著作郎”一職的陳壽,編輯保留諸葛亮對魏“誹謗”言論不加刪除和避諱的《諸葛亮文集》。司馬炎的旨意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西晉皇帝對歷史的宏大和通達,其實是要利用諸葛亮的亡魂為本朝受魏禪的合法性服務。諸葛亮的形象如果有害于當朝的政治,它在司馬炎手里是活不了的!度龂.諸葛亮傳》上,保留有陳壽奉旨編輯《諸葛亮文集》告成后,274年給晉武帝司馬炎的上言,上言對諸葛亮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那時基本上就在晉武帝司馬炎的主持下定性了。在《三國志.蜀書》中,諸葛亮這個魏晉朝共同的敵人,這個僭越的丞相,被陳壽編修得流光溢彩并得到西晉朝廷的認可,那是有重要的政治原因的。諸葛亮歷史形象的嬗變,始于西晉,第一個把他靈魂塑起來的人,是他政治上的敵人------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陳壽只是那個時代,脫離不了統治集團意識形態的、一支聰慧的、靈透的、能干的筆罷了!但我們對陳壽其人,是懷著崇敬心情的,因為他給了我們一個時代的歷史。這是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歷史上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第一波推力。
時代進入東晉,少數民族把西晉政權趕到了江南,關于魏和蜀誰是正統的問題出現了爭論。正統問題在我國封建社會有地緣正統論和血緣正統論兩論。所謂地緣正統論,就是說北方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那里有高度發達的華夏文明,哪個政權占據了北方,哪個政權就是正統政權。所謂血緣正統論,是以血緣關系來確定政權的正統地位。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為了給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爭正統,認為三國中,處于南方的蜀,按血緣正統論定位,應是正統政權。處于南方的蜀是正統政權這個正統論一旦成立,處于南方的東晉朝是正統政權就有了先例可循,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正統政權了。當然,這個理論是有很多連習氏自身也無法解釋的漏洞的,但是卻很能迎合偏安江東的東晉政權政治上的需要。習氏的正統論在當時影響很大,諸葛亮及蜀漢在歷史上的地位,在東晉時期得到了第二波有力的、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推力。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指責曹操“觀沉溺而不振,視顛覆而不持。乖殉國之情,有無君之跡”!坝袩o君之跡”一句,把諸葛亮的反操、蜀的反魏間接的合法化了。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得到了第三波有力的,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推力,也為唐代關于三國人物的文人創作,在大的方面定了調子。北宋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仍然堅持魏為正統,但魏這個正統,畢竟“篡”了漢,還是需要有力的鞭撻,所以,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在保留魏的正統地位時,還使用一切所能使用的手段,對魏的歷史進行歪曲。魏的形象,曹操的形象下降,蜀的形象、諸葛亮的形象自然相對上升,這是蜀和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向著正面方向發展的第四波推力。給魏的歷史地位和曹操的歷史形象帶來滅頂之災,讓蜀的形象和諸葛亮的形象進入一個全民神化的時代,是從南宋開始的。南宋政權和西晉政權,都是被少數民族趕到了江南的漢族政權。南宋大史學家朱熹出于習鑿齒同樣的考慮,在修《通鑒綱目》時,把蜀定位成為了正統,魏定位成為了僭越,這樣的定位,在當時是“主義”之所在,“主義”的力量在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當然大于其他任何意識形態之力量,至此,蜀和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在向著正面方向的發展上完全定型。蜀在歷史上如不能取得正統地位,諸葛亮忠君的價值,就隨時都存疑問。正是在南宋以后關于三國的正統史觀重新形成的影響下,元末民初產生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今天我們讀的《三國演義》最早版本),把諸葛亮的形象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神話,今天人們頭腦中的諸葛亮形象和中華民族所謂的“三國文化”,主要是源于那個時間的。曹操的形象在歷史上則一跌再跌,特別是在清代,跌倒了萬丈深淵。其實,封建社會對人物的歷史評價,一般來說還是公正的。二十四史得到人們的認可,也還在于它對人物的歷史評價比較科學,對歷史人物的歷史評價,總體上遵循了其人對歷史的貢獻怎么樣,與我們今天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以歷史人物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貢獻進行評價大體一致。諸葛亮和曹操歷史評價的顛倒,那確實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變化太復雜了,以及各個朝代都必須拿歷史服務于政治需要這個原因。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例。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三國以后的歷史上,也不完全是都被統治階級的力量推著向前走的,也有統治階級憑借政權力量,用正統論否定諸葛亮的。北魏崔浩輔佐拓跋氏統一中原以后,就堅持自己為正統,把歷史上的蜀定位為僭越,把諸葛亮比著漢初割據一方的趙佗大加鞭撻。今天,我們也還有人用這個正統論否定諸葛亮,認為曹操代表的是中央,只有他才有資格實現統一,其他的人都沒有資格實現統一。一切的反曹勢力,都是以下犯上,都是分裂國家的罪人,都要承擔由此造成的分裂和內戰的責任,諸葛亮也不例外,所以,《隆中對》是錯誤的。這樣的看待歷史問題,明顯是不科學的,與我創立的“即通學說”,認識問題上有本質的區別。
對諸葛亮重新進行歷史評價的新學說,創立還不久,質疑會很不少,我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甚至共同研究,但絕不希望剽竊的事情發生。因為這,會使這門科學在本身已經很艱難誕生的環境中,更加艱難的成長和進步。我早已著作完成的五十萬字的《廖氏諸葛亮評傳》不能公開,甚至這篇文章里面一些亙古未有的新觀點在以前不愿公開,都是因為剽竊成風的惡劣風氣造成的。康春翔同志在《批判諸葛亮的“著名教授”竟然是“文盜”》一文中評論道:“對于三國時代結束至今,近1800年以來,廖倫焰這個新的研究,這個新的學術思想,無論是正確還是錯誤,或者有一定的正確也有一定的錯誤,它的著作權都是屬于原創人的。正確,大家可以支持;錯誤,大家可以批判。拿不準,可以沉默以等待歷史進一步檢驗。在現代社會,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任何新的學術都可以自由公開,這是人民民主權的進步,國家法制進步的表現,沒有什么新的思想值得擔心為人民所知,判斷不了正誤而不能公開的。公開是民主的進步,也是學術進步的推動力量。即使一種錯誤的學術思想因公開而被否定了,討論的過程也是學術進步的過程,是使真理更加堅定、更加光輝的過程,《國際歌》上就有‘讓我們沖破思想的牢籠’的吶喊!但如果有人剽竊別人的學術文章,把別人的觀點說成是自己的,則是法律絕對禁止的,和原創作者行文本身的正誤是兩回事了!這個道理,就像別人家里的東西,無論有毒無毒,他人不得根據自己的需要,未經允許搬到自己家里據為己有一樣,否則,就是盜竊,盜竊行為與別人家里物品有毒無毒完全是兩回事。”為了感謝媒體、評論界和社會公眾的關心,為了向史學界進一步闡明我對自己創立這門學說的堅定認識,也為了自己的聲譽,特此著文,予以說明!
2012年11月 21 日
作者簡介:廖倫焰,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鹽亭縣,畢業于西南政法學院,作家、三國史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輯委員會理論評論部副主任、研究員,著有長篇小說《極點》、《性罪》及《龍康中短篇小說集》、《廖氏諸葛亮評傳》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