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招樹立威信:
1、以“德”立威
“德”是指領導的道德、品行、作風、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我國人民自古就崇尚有德之人,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管理者只有心正、言正、行正、身正,正氣凜然,才會贏得敬重,才能成為眾人的貼心人。“德之不端,其謀拙出,其本損焉”,眾人對于在“德”上有問題的管理者是從不寬恕的。
2、以“智”立威
“智”是指管理者的理論水平。作為一名管理者,理論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威信的高低。理論水平高的管理者往往具有較多的真知灼見,其思維敏銳、洞察力強,抓問題準,辦事周到,眾人欽佩他、擁戴它;相反,腹空如野、孤陋寡聞的管理者,不會擁有很高的威信。
3、以“能”立威
“能”是指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包括思想教育能力、宣傳鼓動能力、用人處事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聯系眾人能力、創新開拓能力等多方面。管理者能力的強弱決定威信的高低,能力強的管理者能維護好眾人的團結,發揮出集體的戰斗力,調動起眾人積極性,處理好周圍的關系,能使集體中的每個人佩服他、信任他,從而服從他。
4、以“行”立威
“行”是指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干出實績。“上有所為,下必效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管理者敢說“看我的”,“跟我來”,眾人才會跟你干。干出實績是將工作落實成形,做出成果,讓群眾感受得到,否則“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搞花架子,形式主義,必失信于民。
5、以“和”立威
“和”是指管理者要與眾人“打成一片”,以情帶“兵”。“和”為兩種:一種是“寬”,就是要對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進行“軟”處理;另一種是“猛”,就是對一切違反原則的,要繩之以“法”,眾人才能“明其威”,威信成于民心,存于民心,這就要求管理者加強鍛煉,嚴于律己,防微杜漸。
6、“威”從“信”來
管理者的威信是在與眾人的血肉聯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受眾人信任、支持、擁戴的集中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威信是眾人樹立的。由此可見,“威”和“信”是密切相連的,“威”是從“信”中來的,如管理者“威”而不可“信”,那么,“威”也不會持久。然而,一些管理者卻忘記了這一點,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或者沽名釣譽,自命不凡,憑想當然和個人意志辦事;或者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自我貼金。這些官僚主義作風是同聯系群眾的作風根本對立、格格不入的。上述問題不克服,管理者的威信是難以提高的。
7、要相信眾人
作為管理者應該懂得,如果不關心眾人,脫離群眾,那么,“權威”越大,威信則越低。因此,管理者應養成相信眾人、依靠眾人、關心眾人的良好習慣,要自覺放下架子,甘當群眾的小學生,做到思想上視眾人為主人,感情上視眾人為親人,工作上當好眾人的“仆人”。只要這樣,威信自然會樹立起來。
8、要令人信服
關心眾人也要制度化和規范化。由此,形成心中裝著眾人,處處為著眾人,樹立為眾人解難題、辦實事的良好風氣。通過建立定期接待、走訪、談心等制度,關心眾人生活,體察眾人的疾苦,努力為他們辦實事,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用實際行動樹起良好的形象,確立令人信服的領導威信。只有這樣,你說的話眾人才聽、才信、才服,你才能有效地依靠他們。
如果領導者政治上不強,或者說是有"才"而缺"德",那么其"能力"越強,距離黨和人民的要求就會越遠。其次是為人品德要好。"德"是人的靈魂,是人生的基礎課,人人都要有"德",地位越高越要有"德"。
二是以"才"增威。如果說領導者的"德"是決定領導者威信的根本原因,那么領導者的"才"則可以影響威信的高低。這里所說的"才",是指領導者應具備高素質結構,既懂自然科學、又懂社會科學;既懂政治、又懂經濟;既懂法律,又懂網絡;既懂領導科學,又懂領導藝術;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強調以"才"增威,不是為"才"而"才",而是為了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人民謀利益是一個多維系列,有諸多工作要做,但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新的發展觀指導現代化建設,真抓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三是以"廉"生威。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廉潔,是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領導干部安身立命之本。自古以來,頭腦清醒的當權者,大多能在儉與奢、廉與貪之間作出明智的選擇,從而終守善道,流芳千古。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張瀾之所以能在中國政壇上弛聘半個多世紀,成為中國政壇上的"不倒翁",備受后人推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具有清廉自持、纖塵不染的政治品格。
四是以"公"助威。唐朝武則天在《臣軌》中說:"唯公心可以奉國,唯公心可以理家"。說的是只有有公正之心才能以國家為重,只有有公正之心才能治理國家。這里所說的"公",是指在領導實踐活動中,一定要敢講真話,不講假話,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公道。領導工作的實踐表明:領導能公道處事,就能聚人、聚心、聚財、聚威;倘若領導辦事不公,就會導致離心、導致消極、導致渙散、導致喪威。
為官治世公道正派,就能伸張正氣,邪惡難行,民意/頃達,社會安寧。特別是在選人用人問題上,一定要出以公心,用好的作風選人,選干事干凈的人。要堅持干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不搞地域語系之偏;堅持任人唯賢,不搞任人唯親;堅持五湖四海,不搞團團伙伙;堅持公道正派,不搞拉關系循私情;堅持集體領導,不搞個人和少數人說了算;堅持按程序辦事,不搞臨時動議。
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對用人失察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責任。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把人力資源盤活。一言以蔽之,領導干部在人品修養中,要把"公"字放在突出的位置,做到"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因己意而廢人言,毋因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從而,建立政通人和,共謀發展的黨群關系,達到以"公"助威。
五是以"誠"取威。誠,就是誠實、守信,此乃對領導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誠實守信一向是中國人民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熏陶了我們幾千年。然而,近些年來,制假、造假、販假、賣假等信用違法的事卻不絕于耳。
六是以"情"育威。魯迅曾說過:"無情未畢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國外領導科學研究表明,一個成功的領導者,80%的因素來自情感智商,只有20%的因素來自智力方面的影響。"感人之心,莫過于情"。領導威信的確立,的確離不開感情的力量。
七是以"干"樹威。勤奮是成功之本,實干是成事之基。人生有兩求,一是向外求,一是向內求,向外求是有限的,向內求是無限的。社會主義不是靠講話講出來的,不是靠寫文章寫出來的,不是靠向外求求出來的,而是靠實于干出來的。
第一部分 掌控全局力的修煉
一、高屋建瓴: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眼光
1.在戰略上總攬全局:領導干部的必備力
2.具有遠見卓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3.增強全局觀念,練就戰略眼光
4.領導干部修煉遠見卓識的六種途徑
二、見微知著:科學判斷現時與未來形勢
1.科學判斷形勢是領導干部最基本的力之
2.科學判斷形勢是領導干部的緊迫任務
3.科學判斷形勢需要具有敏銳的政治辨別力
4.提高領導干部科學判斷形勢力的方法
三、統籌全局:善于抓住中心環節和關鍵部位
1.把握全局必須區分輕重,理順關系
2.緊緊圍繞中心環節,抓大放小
3.突出工作重點,準確鎖住關鍵
領導者的威信可以在平時的說話中得以體現,對于自己權限范圍內可以決定的事,要當機立斷,明確"拍板"。比如,員工上班經常遲到早退,不聽調配。對于這種違反紀律的行為就應果斷決定"停止工作,等崗留用"。如果下屬向領導請示某動員會議的布置及議程,領導認為沒有問題,就可以用鼓勵的委婉語調表達:"知道了,你看著辦就行了。"這種表述既給了下屬支持與鼓勵,也給了下屬行動的權力。
在與下屬談話時,應該讓下屬充分地把意見、態度都表明,然后再說話。讓下屬先談,這時主動權在領導一邊,可以從下屬的匯報中選擇弱點追問下去,以幫助對方認識問題,再談自己的看法,這樣易于讓對方接受。讓下屬先講,自己思考問題,最后決斷,后發制人,更能有利于表現領導的說話水平。
權力并不是萬能的鑰匙,你不用多表現,大家也知道你是領導。如果你經常把權力當作羊倌兒手中的鞭子使用,就會像不可一世的秦朝統治者,不會收到好的結果,終受其累。威信比權力更重要。放棄權力的使用,把精力放在建立威信上,也許效果會更好。聰明的領導人很少會像中國封建社會那些專制的皇帝一樣隨心所欲、世間萬物為己一人所驅使,更不會像舊社會封建官僚那樣做權力的奴隸,信奉權力至上。他們往往是在務實工作中,通過一點一滴,通過自己能力的施展,通過自己良好的品德風范,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
有了威信,大家才能信服你,你的計劃才能得到迅速的實施。這時,你具備了無形的感召力,你所做的決定會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大家會齊心協力按你的決定去做,大家也才信任你。你的決定所帶來的良好效果會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贊,你的威信同時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