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11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遼寧省沈陽市信息工程學校派出趙玲玉、吳玉峰兩位教師參賽,經過激烈的角逐,二位教師雙雙獲得各自參賽項目的一等獎。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教師的優異成績與學校的校企合作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介紹,該校通過產業鏈、實訓鏈、生源鏈、師資鏈、評價鏈、就業鏈、科研鏈“七鏈”緊密結合,促進了學生就業能力、教師教學能力的雙提高。 學校搭建校企橋梁 沈陽市信息工程學校校長王軍介紹,為實現企業、職業學校和社會資源的兼容,學校搭建了多元共生發展的共享平臺。2006年,學校攜手行業專家和相關企業成立沈陽IT產業職業教育集團,依托沈陽IT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在改革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用企業專家和行業專家的眼光審視辦學質量,用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標準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換位思維理念,并開始探索“產學結合,校企互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為此,學校將招生——教育教學——就業作為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時刻保持新技術、新理念、新標準、新市場與外界兼容,做到無縫對接。學校與東北大學、美國埃德蒙社區學院、韓國昌信大學等聯合辦學,為學生終身教育服務;與北大青鳥、河北網訊等合作辦學,兼容優勢的教育資源;與康平職教中心、盤錦市大洼職教中心等聯合辦學,擴大示范效應;與海南碧柏、銘遠動漫等合作辦學,促使校企共贏。 “七鏈”提升學生就業水平 在辦學過程中,沈陽市信息工程學校堅持產教結合、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學校主動面向企業,服務企業,創新地提出“七鏈對接”思路,即產業鏈、實訓鏈、生源鏈、師資鏈、評價鏈、就業鏈、科研鏈緊密結合。 王軍介紹,產業鏈是校企合作的平臺;實訓鏈是校企聯姻的基礎;生源鏈是校企互動的起點;師資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評價鏈是校企雙進的重點;就業鏈是校企雙贏的碩果;科研鏈是校企融合的提升。 為實現“七鏈對接”,學校還面向企業需求實現技能緊缺人才“訂單”式培養培訓。與基石、其卡通、海南碧柏等多家企業簽訂培養協議。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招生與招工同步、課程和崗位對接,教材與技能對接、教學與生產互動、實習與就業聯體、學校與企業互補。 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讓學生的就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通過校企合作完成的三維長篇動漫連續劇:《酷卡精靈》、《吉石寶貝》已在遼寧衛視播出,中國首部少年兒童安全教育動漫《綠色種子》計劃在央視播出。校企合作的三維長篇動漫連續劇《綠色種子續集》等正在緊張制作中。校企合作的校內動漫實訓基地現在已初步具有1000分鐘的年生產能力。學校動漫作品《一個蒼蠅引發的血案》、《熱舞機器人》等動畫作品和動畫相關的產品在校園動漫領域頗有名聲,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提升了能力水平。 專業改革促進教師成長 圍繞“七鏈對接”的思路,學校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用人需要,建立專業動態機制。創新提出“三三制”的思路。“三三制”即調整優化三個課程平臺體系,突出三個能力的培養。三個課程平臺即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核心課程平臺和拓展課程平臺。三個能力即崗位通用能力、崗位專業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將課堂引入實訓室、信息館、主題公園、體驗中心,走到企業、走到工廠,觀摩行業展覽、參與行業大賽等,還原中職專業教學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沈陽信息工程學校還對課程進行了調整,以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依據,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用人需要,建立專業動態機制。 目前,該校已形成三大獨具特色的“專業集群”即計算機網絡與電子工程技術專業群、視覺傳達與數字技術專業群、信息技術與服務專業群。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學校還組織教師深入企業,組織企業技術人員走進校園,以此來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實現與市場接軌。鄭祖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