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下面談談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的明顯特點,教師應讓學生感到進行大膽想象和智力冒險是合理的。所以在每一堂課上,我都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地想、問、辨。剛開始,絕大部分同學膽小,也不知如何提出問題,我就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講維新變法運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沒有慈禧太后發動的政變,你認為變法的結果會怎樣?”我鼓勵學生大膽作答,只要能積極思考回答,不論答案正確與否,都給予表揚或肯定。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思維打開了,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書上的內容,還將課外知識和已學過的其他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許多學生能在老師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乃至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所以,我在課堂中力爭領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例如世界史中有關改革的問題。日本、俄國等國發生過重大的改革,我重點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內容、影響,使學生理解“大化改新”對于日本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在之后學習“明治維新”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參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學生就會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借鑒,從而得出由于封建統治的危機、階級矛盾尖銳和內憂外困,同時辯出兩者的不同。
每當講完同一類問題時,我都會總結出這一類問題規律性的東西,分析共性和個性,引導學生從現象分析到本質。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學之始”。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我在課堂上也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對于神機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諸葛亮,我認為教材只從正面談到他的智慧、才能,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他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當我這樣說以后,同學們立即來了興趣,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提出了諸葛亮的不聰明之處:用人多疑、不會招賢、事無大小親自過問……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疑問,這一行為本身就蘊含著創造思維的火花。
不唯書,不唯上。“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它的關鍵在于“新”和“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當然,“新”和“異”并非隨心所欲,毫無根據。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史實,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判斷,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嘩眾取寵。□ 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