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學生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一個由正規的教育活動組織起來的班級,在接受正規教育(指上課表的內容)的同時,這個班級的成員也會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化,那就是班級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班級文化由教育文化、學生文化、教師文化等幾個部分交錯多元地整合組成。
一直以來,我們較多地注意到了教育文化和教師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卻沒有給予其中的學生文化以足夠的重視與開發。殊不知,學生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亦是不能忽視的。
什么是學生文化呢?
學生文化,一種介于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間的文化現象。它是學生由兒童邁向成年的一種過渡性文化。一方面它表現為學生與成人相異的一些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反映出他們自主、獨立的需求。例如曾風靡于學生中的,到現在為止依然火熱的偶像歌星F4、體育明星劉翔、田亮等。而另一方面則由于學生們還接受著教師、家長教育引導的深刻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認同成年人的價值觀念。例如他們從家長老師處得到要在明日社會激烈的競爭中獲勝,惟有在今日的學習中不斷加油的啟示后,便會發奮學習等等。可以這么說,學生文化就是在這上述兩者之間相互妥協的過程中產生的,而這種妥協又始終以一種流動的方式伴隨著學生的一切活動。所以,盡管這種文化的產生是“非正式”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的,但卻因其中蘊涵著學生這一群體的價值和規范,而在班級中形成一種隱性的文化。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使之在不經意間習得這種文化。
正因為學生文化的以上特征,所以,不管我們——教育的主導者是否承認,它,作為校園(社會)文化的必然產物,始終在影響著我們學生的一言一行。它所構建的隱性環境,使學生從中學到了許多學校、教師,乃至家長都無法提供的知識和行為,直接影響著班級中每一位成員的活動和活動的結果。而這一切就決定了學生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它一方面幫助學生適應班級的環境,尤其是在一個班集體剛組建之時,另一方面卻又影響著班級的“顯性”文化,促使這種文化不斷地發生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變化是消極與積極并存的。因為作為這種文化的主體——學生由于年齡、閱歷的原因,往往在知識、能力、道德、行為習慣、價值觀等方面都很不成熟,這就使他們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這種文化始終帶著不確定性,有時還會是不健康的,甚至是消極的。所以,作為班主任——班級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切不可忽視這種文化的力量,應時刻予以關注,并給以理解和接納。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吸收、發揚學生文化的積極部分,消除或轉化其中的消極部分,讓班級文化這一班級的主流文化在健康積極的軌道上發展,發揮教育作用。
那么,該怎樣整合學生文化與班級文化呢?我以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轉變理念,保證學生成為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強勢群體”。
任何一種行為的變遷,都是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隱性)所帶來的顯性結果。所以,我們要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真正重視學生這一“弱勢群體”,變弱勢為強勢,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教育理念。保證學生成為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強勢群體”,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將他們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來看,以辨證且是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文化。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劉翔、田亮熱,這股流行風同樣也曾在我班中彌漫。其涉及者有一般同學,也有班級干部。一時間,班中學生為了各自的偶像,還爆發了幾次不小的爭執,特別是對田亮的褒貶不一。毫無疑問,此時的學生文化與班級主流文化產生了沖突。該怎樣來看待這一學生文化呢?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首先自己對兩者進行了一番客觀的、辨證的分析。然后在班會課上,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更是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各自偶像的了解,從而產生比較辨證的看法,而不像先前那樣盲從。正是這個活動,讓明星們在我班中產生了積極的一面,讓同學們知道了“辨證”這個詞。
當然,以上做法只是許多做法中的一例,但無論是哪種做法,只要持有一顆與學生平等相待的心,它的效果肯定會是一樣的——使學生成為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強勢群體”。
2、三級管理,促使學生成為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協商者”。
在班級中實施三級管理,就是讓學生對班級文化建設擁有發言權,成為班級文化的“協商者”。這也是將積極的學生文化溶入班級文化的一個極好的方法。所謂三級管理,就是指在班中建立由班主任、中隊委員和小隊長組成的三級管理階梯。
三級管理 班主任
二級管理 中隊委員
一級管理 小隊長
三級管理,既班中的最高級管理,就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作為班級事務的主導者、組織者、協調者,班主任指導著班級中的一切事項。
二級管理,既班主任將班級各項常務事項具體分工給各位中隊委員。例如中隊長、宣傳委員、勞動委員、文娛委員、體育委員等。他們分別在各自所管理的領域擔任主要召集者、指揮者的角色,在中隊管理這個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一有此方面的活動內容,既由其組織進行。然后在每一位委員之下,設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在此方面有特長的同學的隊伍,以備班級各項常規活動之用。
一級管理,既班級中最基礎的管理,那就是小隊管理。小隊長是班中最基層的管理者,他們管理的范圍可能不大,可管理的事情卻是細細碎碎,比較繁多。例如每日的作業本,每日的打掃衛生,班中的大型活動幾乎都是以小隊為單位進行的。小隊管理是中隊管理高速有效的有利保證。
另外,建立三級管理,也可以在處理班級的突發事件上發揮它的作用。班中有了突發事件,可視程度而定由哪一級管理者來進行解決。這樣不僅可以將班主任從很多繁瑣的小事中抽出身來,更是讓二級、一級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在依循學校主流文化工作的過程中,將學生中積極健康的文化融合進了班級文化之中,使班級文化更加健康向上,更臻完美。
3、多種渠道,實現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我們都知道,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各種行為有著診斷和矯正的作用,所以,班級文化必須形成一定的積極的團體規范和取向,這樣才能有效地體現出對班級學生的教育價值。為此,就應該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說,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來參與班級文化的建設,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現才能的舞臺。
班級文化建設一個最主要的渠道就是活動,很多積極的文化就是在學生們不斷地活動中才逐漸顯現、形成的。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晨會課、午會課、主題班隊會、春秋游、探究型課程等各種課表上有或是沒有的課,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在班級這一空間中有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生活和體驗。讓他們在各類課程中,各項活動中有可能與班級成員進行最廣泛的交流。在交流中消除由于固定的座位帶來的差異較大的小群體文化。
我們也可以利用班中的每一寸地方來為學生提供他們施展、發揮才能的舞臺。黑板報,請對美術、排版有興趣的同學進行設計;板報,請那些能寫善畫的同學來一顯身手;綠化角,交給學習成績也許并不理想,但卻細心周到,熱愛生命的同學來照料;……
“方寸之中做文章”,班級文化就應該在這樣的多種渠道中,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顯現。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就是學生超越他們已有的文化,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注重學生文化的融合,不僅能幫助協調班級成員個體與群體、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更能創設一種使學生有歸屬感、愉快的班級人文環境。讓我們一起來關注班級文化中的學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