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境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幾十年后的發展命運,他們的民族觀和民族精神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振興。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和道德體系正是我們重塑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本!本文力圖探究民族精神之本源,重塑傳統文化以及傳統道德教育對當代學生培養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意識;民族精神;大學生的精神面貌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段話我認為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立足于歷史,強調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承。二是立足于現代,強調民族精神全民培育的時代意義。而作為輸送社會人才的載體──大學,在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外,培育其民族精神尤為重要。
青年人始終代表一個國家的未來,未來國家昌盛與否,與當代青年人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息息相關。如今高校擴招,每年都會向社會輸送大批的畢業生,他們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多少體現了他們在高校中所受到的各個方面的培養的力度和廣度。我們一直強調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強調他們專業以外的素質拓展,目的也是在于盡可能為國家輸送優秀的、高素質的人才。因此,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對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面對相對靈活的教育方式,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生源,我們不僅責任重大,而且要在教育過程中善于動腦,言傳身教。
一、當代大學生傳統意識不足引發的問題及表現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人,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事關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偉大復興事業,但是現在大學生呈現出來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狀態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禮貌與禮儀
對一個剛剛從高中步入大學的青少年來說,大學里的生活與其以往的教育模式大為不同,很多學生在尚未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前,面對突然改變的生活方式,感到極為不適應,有的同學埋首于專業學習中,繼續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甚至對起碼的人際交往禮儀禮貌顯得一無所知;而有的面對過于寬松的環境,脫離了父母的約束,完全喪失了生活的計劃性,散漫、懶惰等習性隨著年級的增高而越來越明顯。這些同學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對于同學甚至老師都呈現漠然或傲慢的態度。
(二)缺乏自理自立自控的能力
很多學生是頭次離開家庭環境,進入集體生活,而一起生活的同學以往的經歷和愛好都很不相同,面對這一點,他們的反應往往不是相互適應的態度,而是同化和被同化的過程,睡懶覺、上網、逃課等等幾乎都成為大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可以看出,意志薄弱、自理自控能力差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另有一些學生堅持自己以往的“個性化”,不考慮對他人的影響,不去為尋求“共生”的平衡而做出努力,他們往往做事自私自利,這與大學集體生活環境格格不入。
(三)缺乏誠信
誠信教育是目前大學生工作的一項重點。誠信,從字面上看,是告誡他人以誠待人,信守承諾。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更應該做到這點,但是恰恰是誠信上,部分學生難以達到要求。對個人來講,遲到、曠課、作弊,都可看作是不誠信的表現。對個人與學校的關系上,每年拖交學費的大有人在。據了解,有些人不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是把學費應用于別處,有些人甚至在畢業后,仍然不交清學費,甚至不及時歸還助學貸款,把誠信的問題丟給學校和銀行。這種態度是不負責的。因此,在校期間的誠信教育,已經顯得十分必要。
(四)心理素質薄弱
很多學生經歷的是一帆風順的求學過程,他們缺乏挫折感,面對學習、生活的壓力,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各有不同。加上大多數的學生現在是獨生子女,以往依賴的對象──父母、親戚不在身邊,感到十分無助。抑郁、煩躁的精神狀態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
(五)自大與自卑同時并存
面對現在極大的信息量和寬廣的信息來源,有些學生自認為很明白道理,但是往往在面對挫折時,他們就一下跌入低谷,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是。這種自大自卑一線牽的現象表明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前,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容易而進入一種自我估價的錯誤模式,這樣繼續下去,對于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
(六)盲目向往發達國家的生活,追崇別國的文化
從“西化”到“哈日”、“哈韓”,從思想上的向往發展到行為、穿著上的模仿,弄的不倫不類。我們聽到的已經不再是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歌曲,而是一些通俗的流行歌曲。
二、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對重塑大學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面對大學生精神的缺乏,作為德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積極地尋找解決的方式,要思考怎樣重塑大學生的精神支柱。而最重要的是強調民族精神的培育與發揚。而什么是民族精神呢?張岱年教授認為:“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種思想能夠滿足兩個條件才能稱為民族精神:一個是具有廣泛影響,被許多人所接受,還有一個是它能夠促進社會發展。”
我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積淀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各異質文明空前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個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國的傳統美德無論在哪個朝代都被統治階級強調,同時也被廣大人民所認可,因此我認為,要在大學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我們是有優勢的,而現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導傳統文化及美德的教育。這有兩個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以及千年來的精神傳承。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雖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為新文化,但其內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卻可以經過批判、改造、繼承、弘揚而再度成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長點。
中華民族擁有了一個巨大的精神寶庫,古代的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現代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魯迅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蔚為壯觀的精神群體,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們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并且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質,尋找到本位。此外,面對現今如此紛雜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固然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同時也給國內外企圖破壞我國發展進程的勢力有可乘之機,而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時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因此,在教育中強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使學生們先做到內心世界的充實,有了民族底氣,有了文化底蘊,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才不會迷失方向,喪失中國人的本色。
三、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與方法
那么我們要在歷史長河中發掘哪些傳統文化和美德來充實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呢?有以下幾方面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值得我們去傳承。
(一)以禮為形式,以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學說
就個人來說,高尚的道德修養是立身處世的基礎;就社會、國家來說,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國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國之本,這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學說,孔子還提出“孝、悌、忠、恕、信、義、智、勇、溫、良、恭、儉、讓”等許多倫理道德范疇。直到今天,這種道德觀念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用幾個字濃縮了所有中華子孫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見早在兩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視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大學中曾提出“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繼續豐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與治國緊密的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條條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現代高校倡導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點,都已包含在內,如前面所提的“誠信”,古人尚且如此,難道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卻要面臨道德的后退嗎?因此,倡導大學生學習教育倫理道德學說極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條件。
(二)愛國主義思想
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偉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從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孫中山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到鄧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是每一個中國人成就偉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知恥”的道德意識
作為道德意識,恥感更多地與自我尊嚴的維護相聯系,其產生和形成是自我尊嚴的反映。而這種尊嚴主要是以人之為人的內在價值為根據的。儒家學者歷來對恥感予以高度的重視。孔子已要求“行己有恥”(《論語·子路》),“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孟子進而將恥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恥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無恥。”(《孟子·盡心上》)。王夫之、顧炎武,也一再強調“知恥”的意義:“世教衰,民不興行,‘見不賢而內自省’,知恥之功大矣。”(王夫之:《思問錄·內篇》)“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亭林文集》卷三)人作為社會存在具有內在的尊嚴,有恥、知恥是對這種尊嚴的維護,無恥則表明完全漠視這種尊嚴。
把個人與社會相連,恥感的缺乏意味著個人將解除所有道德約束,在無恥的心態下,他既不會感受到內在良心的責備,也不會對外界輿論與譴責有所觸動,一切喪失尊嚴、挑戰社會、越出秩序的行為,對他來說都是可能的。反之,恥感的確立,則使個人在行為過程中時時關注自身的尊嚴,防范與拒斥一切可能對內在尊嚴帶來負面后果的動機和行為。就社會系統而言,自我尊嚴的維護,總是引導人們自覺的履行作為社會成員應盡的義務,將自我的行為納入規范所規定的界域內,并以越軌為恥。大學生面對一些學校,社會道德缺乏的行為顯現出來的漠然態度,體現了他們缺乏對此種行為的是非判斷能力,缺乏內心“恥”的意識。一個缺乏“恥”的人,更不會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因此加強“知恥”的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條件。
(四)樸實無華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國教育家十分重視青年的立志教育。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日:“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論語·公冶長》)從孔子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內心修養,看上去平實的志向,卻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
青少年時期的志向對于他的成長十分重要。類似于“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鐵杵磨成針”、“王勉鑿壁借光”等故事代代流傳,目的也是激勵后人,盡早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自我培養成大事的道德素質。簡單來說,個人在立志的過程中會主動培養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同時,成長過程中,有了目標的確立而使做事的精神狀態以及方式趨于科學化,內心也不斷得到充實和擴充。縱古觀今,立志是民族精神的一項重要指標。
其實,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需要繼承的中華傳統美德還有很多,而以上的幾種,是針對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的精神面貌而談的。而具備了幾種基本的傳統美德,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相信對改變校園內這些負面的現象會有幫助,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對學生傳統美德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我國保存下來豐富的經典文籍,尤其是一些曾被稱為是“蒙學書籍”的先秦儒家典籍,《詩》《書》《禮》《易》《春秋》等等。第一,我們應該鼓勵大學生去閱讀中文古籍,去思考其中的人生態度,對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不無裨益。同時作為德育教育者,自身要加強理論學習,“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展多方位的教育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必須意識到,在浮躁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閱讀文化典籍,使學生的心能沉靜下來,對生活,對社會有所思考,面對選擇做出正確的抉擇。第二,廣泛開展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教育活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動和資源,如黨團組織生活,展開討論。把傳統美德的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他們參與文化實踐、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而不斷得到培育的。第三,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校園文化,豐富多采的校園生活里,充滿著愛國守法的良好氛圍、明理誠信的道德情境、團結友善的師表形象、勤儉自強的行為模范、敬業奉獻的理想人格以及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這都是一流校園中應該塑造的氛圍。
總而言之,我們的民族精神來源于我們民族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沉積,是傳統美德和精神的總結與深化,因此,要真正認識民族的精神,就要去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道德規范,做中國新時代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