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試圖從什么是學校文化、為什么要重視學校文化建設、怎樣進行學校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來論證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從學校文化建設和建設現代化學校的重要關系入手,揭示了學校文化建設對于建設現代化學校的作用,從而證明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寫本文之前,我實地考察了上海四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學,試圖使本文的理論探討和實踐依據結合得比較完善。
關鍵詞:學校文化、現代化
第一部分 理論闡述
一、什么是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一般被稱作“校園文化”,但事實上,校園文化在我們的概念中更多的是指學校的整體環境、硬件設施、和文化活動等方面。學校文化的含義和要比校園文化廣得多,它是指學校特有的文化現象,由學校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深層文化構成,深層文化是指學校的精神文化,中層文化是指學校的制度文化,而表層文化是指學校的物質文化和活動文化。學校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指深層文化所體現的學校內部人員的共同價值觀。
二、 為什么要重視學校文化的建設?
我們重視學校文化的建設就是為了把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學校,而現代化的學校具有哪些特征呢?概括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1、“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它的引導下,學校想方設法制定出科學的制度、落實科學的措施、舉辦最有意義的活動,從而為每一個人的充分發展提供可能。這種價值觀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在這種價值觀里,沒有比滿足和促進人的發展更重要的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現代化學校的核心特征,是支撐學校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是學校內部每個人的精神共識。2、科學并不斷完善發展的學校制度。現代化學校的制度必然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制度,它的科學與否全在于有無體現這種價值觀,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人為本”內涵的不斷豐富,其制度也必須不斷完善和發展。這是現代化學校的中層特征。3、起到保障作用的物質文化和活動文化。現代化的學校,在硬件設施方面必須能夠為師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物質上的保證,否則就會阻礙師生創造力的發揮;此外,學校的環境和氛圍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學校的各種活動,包括常規活動和特色活動則必須在操作層面上體現現代化學校“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科學制度。只有操作層面不折不扣地圍繞以上兩大特征來落實學校的各種活動,現代化學校的核心和中層特征才能夠外化為一種可觸摸的表現形式。
我們的目標是為了把我們的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學校,而重視學校文化的建設可以為建設現代化學校提供三個方面的支持:1、為建設現代化學校樹立核心價值觀。學校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學校文化的建設可以為我們樹立核心價值觀,讓我們擁有共同的價值認識,并通過這種價值觀去推動學校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實,推動學校活動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逐步促進人的現代化,從而推動學校的現代化。2、為建設現代化學校建立完善的制度。學校文化建設使得學校的內部人員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群策群力去共同制定體現這一價值觀的制度,并不斷完善和發展它,從而在思維、言語和行為上對學校內部人員作出引導,最后使得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在學校內部人員身上得到充分體現。3、為建設現代化學校建立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活動體系,同時促進學校物質文化的發展。學校文化建設讓學校內部人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并對其思維、言語和行為作了共同的規定,在此基礎上通過學校活動體系的建立,使得學校內部人員的共同價值觀和對其思維、言語和行為的共同規定外化為一種具體可感的實際表現,從而強化核心價值觀和人們對規定的認同。同時學校文化建設可以使學校內部人員認識到要建設一所現代化學校,在物質文化方面的差距,從而激發學校內部人員推動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三、怎樣建設學校文化?
1、樹立共同的價值觀。
一所現代化的學校需要相樹立共同的價值觀,并使這種價值觀深深烙進學校內部每個人員的心里。這種價值觀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但是表達的方式可以不一樣。學校領導和內部人員可以通過開會討論和征集學校價值觀的最佳文字表述的形式來營建對共同價值觀追求的氛圍。然后把已經落實成文字表述的共同價值觀通過文件、會議、學校環境布置等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然后讓共同的價值觀和“校史文化”①結合起來,使價值觀可以通過校史中生動感人的名人故事變得具體形象,起到在精神上引導學校內部全體人員的作用。
2、制定并完善體現共同價值觀的學校制度。
一所邁向現代化的學校的制度必然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同時它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制定并完善體現共同價值觀的學校制度,需要依靠學校內部全體人員的力量。學校的管理制度包括上課制度、作息制度、獎懲制度、值班制度、辦公室工作制度、幫教制度、教科研制度、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制度、評優推先進制度等等,都可以依靠學校內部全體人員的力量來制定和完善,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成立“學校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小組,設立“學校管理制度意見征求”信箱,通過小組和信箱發動學校內部每一個人員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智慧,通過共同努力不斷制定出科學的體現學校共同價值觀的制度,并不斷完善它。這樣制定出的制度是學校內部全體人員為了建設現代化學校的理想而達成的相互制衡和自我約束機制,是全體人員為實現理想而在主動達成的相互制衡和自我約束機制。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他們會分外珍惜自己的制度,成為制度的自覺維護者。制度本身的意義就可能變成不是約束人,而是學校共同價值觀在學校管理各個層面的行為反映。共同制定學校制度的過程是學校內部全體人員達成共識并遵守共識的過程,這是一個理想且可操作的過程。
3、建立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活動體系,創造條件促進學校物質文化建設。
建立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活動體系,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從活動性質的角度思考,可建立學校日常活動和學校特色活動的兩維體系;從活動內容的角度思考,可以建立課程活動、教科研活動、研究性課程活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學校常規管理活動等多維體系。比較而言,學校日常活動和學校特色活動的兩維活動體系結構脈絡清晰,并在支結構上包含了按活動內容不同建立的多維活動體系,有一定優勢,因此這里談一談怎樣建立兩維活動體系。在兩維活動體系中,學校日常活動可分為學校課程活動、教科研活動、研究性課程活動、評優推先進活動、學生組織活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常規管理活動等。對于學校特色活動,學校則可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圍繞核心價值觀,舉辦具有獨創性的活動,這些活動也可以是日常活動的延伸。學校特色活動的充實與分類,需要因校制宜。
學校活動體系的建立同樣可以集學校內部人員的智慧,通過師生互動來實現。
學校的物質文化是決定學校能否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缺乏足夠的物質文化基礎就會制約學校內部人員的自我提高和發展,從而制約人的現代化,最后阻礙學校的現代化。因此,一所學校要實現現代化,勢必要創造條件,建設物質文化,從而結合價值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實現學校的現代化。學校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學校建筑布局、學校福利待遇、學校設施裝璜三個方面。盡管有物質文化基礎的差別,但是不同的價值觀會使具備相同物質條件的學校呈現不同的校園風貌、員工積極性以及學校內室設施裝璜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使學校領導對物質條件使用的觀念和方法不同造成的。這個原因可以使物質文化基礎較薄弱的學校的上述三個方面的情況比物質文化基礎較雄厚的學校毫不遜色甚至超過后者。因此怎樣很好地使用已有的物質文化基礎,從而加快學校的現代化進程,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每一個學校領導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二部分 實踐依據
為寫作本文,我實地考察了上海四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學②:格致中學、華師大一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上海中學,以求尋找學校文化建設的感性依據。但是由于考察的時間有限,考察的深度和廣度受到了限制,現將考察過程記述如下,供讀者參考。
考察中的格致中學正在改擴建,在改擴建的工地上拉有這樣的橫幅:不畏艱難,再苦再累,也要確保格致中學改擴建工程8月15日竣工。原先的格致中學的教學樓非常注重環境布置,每一層中央都放有鋼琴,突出一種文化的氣息;不同的樓層設有院士風采展示、徐悲鴻駿馬圖、學校發展方案圖、行政分布示意圖等內容。從這些環境的布置看出,格致中學一方面注重營造文化的氛圍來熏陶學校內部人員的身心;另一方面注重利用歷史的積淀對學校內部人員做引導和鼓勵,同時又用學校的發展設想激發內部人員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精神,而行政分布示意圖則是其辦公制度建設的一瞥;教學樓頂層設有天象廳,應是用以進行課外興趣活動的;學校設有專家示導室、工會、退管會、校友會等辦公室。
由于受占地面積限制而向空中發展的格致中學在改擴建過程中應該會充分利用學校建筑的結構特點來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和校園環境,從而推動學校的文化建設。
位于中州路的華師大一附中學校很小,從外觀設施看不出這是一所全國一流的中學,但是從它的校名卻可以感受出它內在的氣息——No.1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榮譽:1、ATA特許授權考試站;2、計算機信息考試站;3、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協聯合頒發的“2009中國青少年科學素質培育計劃——上海試定推廣項目(2003—2007)試點學校”;4、虹口區教師培訓基地;5、張思中教學法研究所。華師大一附中的物質文化建設沒有什么特點,但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在1999年確立了“培養研究型學生、造就研究性教師”的辦學理念,2000年又確立了以“培養研究型學生,創設研究型課程,造就研究性教師”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總的發展戰略。③正是華師大一附中注重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特別是在條件受限制的基礎上重視學校共同價值觀的定位,重視相關制度的制定,通過艱苦奮斗,使得華師大一附中涌現出了在全國有影響的被譽為“五朵金花”、“五朵小花”的優秀教師代表,涌現出了一大批獲世界、全國賽事冠軍的優秀學生群體。建設中的華師大一附中新校區面積是老校區面積的三倍,并且硬件設施是一流的,但是從華師大老校區的學校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來看,即使條件有限,但是學校只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條件,提升價值觀和制度文化的建設,同樣可以實現學校的現代化。
位于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華師大二附中則是全新的校區,校門口校名的題寫同樣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No.2 Secondary School Attached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學校的建筑非常大氣,教學樓前面是十二根柱子,柱子中央是一把鑰匙的雕塑,教學樓的大廳是鋼結構的,極具現代感,大廳墻壁上是天文學浮雕和地球地圖板塊設計浮雕,每個教室的門口有班級介紹。學校展示的榮譽很多:張大同物理教師培訓基地、陳勝慶語文教師培訓基地、鄭躍星數學教師培訓基地、鄒淑君生物教師培訓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知識產權試點學校等等。學校采用全封閉管理方式,門衛工作有保安公司負責,學生進出要刷卡,每星期三下午三點后學生家長方可與學生見面。學校設有以下科室:監控室、學生處、財務處、倉庫保管、總務處、文印室、教務主任室、倉庫、教務處、檔案室、教學委員會、校務辦公室、信息科研處、校長室、副校長室、副校長室、黨總支、副書記室、人事室、校史準備室(無人坐班)及陳列室(無人坐班)、社團聯合辦公室、國際部。從華師大二附中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可以感受到其強大的物質文化基礎和面向世界的廣闊視野,對于想建設成為全國一流名校的中學來說十分有借鑒意義。
上海中學是把歷史和現代感結合得最完美的學校,它悠久的歷史面貌和深厚的人文積淀而給人以心靈的震撼。的確,歷史和文化是任何東西無法取代的。上海中學綠化之廣,估計沒有哪所中學能出其右了。其歷史建筑保存完好,一處紀念建校一百二十五周年的景點,由校友捐資興建,由校友李道增、高亦蘭和上海市園林局設計院建筑師梁友松設計,由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詞并書寫。紀念建校一百三十周年由校友捐的禮物日晷臺同樣坐落在校園內。上海中學曾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中國著名高校舉辦一百十五周年和一百二十周年校慶大會,并于1992年在北京大學舉辦了一百二十五周年校慶大會。上中圖書信息中心,又名“念慈樓”,由談家楨題詞; 圖書館建于1949年,并有人專門題詞;部分樓名為:先棉堂、新龍門、逸夫樓。上海中學校門口關于學校的簡介是:創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占地320畝。“全國一流,國際知名,教育高質,管理高效”。據不完全統計,歷屆畢業生擔任黨和國家省部級以上領導人80多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42人,中國解放軍將軍20多人,各領域領導專家難以計盡。“全國首先通過‘實驗性、示范性’評審”,固定網與地動網相結合的新型校園網、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全國領先,畢業生入全國重點大學的95%左右,在國際國內競賽中屢屢獲獎,1997至今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14枚。1993年創國際部,境外學生800多名,對外國學生進行全英語授課(這是中國唯一一所能這樣做的),外籍報考國內重點大學的達90%,報考外國名校的達70%。考察完上海中學,感覺她就像一個浸染了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含蓄女子,其韻無需言語。或許上海中學向我們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讓歷史文化的積淀和開拓進取精神成為學校的文化,這種文化就是“以人文本”的文化,就是實現學校現代化的精神動力。
小結
一所現代化的學校缺少不了現代化的學校文化,因此學校文化建設在當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學校文化建設最關鍵的問題是樹立核心價值觀,學校有了核心價值觀就有了前進的方向,當然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必需是“以人文本”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之上,學校建立科學的制度并不斷完善它,然后通過活動文化把核心價值觀和制度文化體現出來。最后,物質文化的建設將給核心價值觀的實現以更高的平臺,更高的質量。在建設現代化學校的今天,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