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石圈,是五六千年前糧倉的遺跡?而當時人們居住的房子,屋頂竟然還開著氣窗?在浙江海寧,考古人員從朱福浜遺址中,揭示了從崧澤晚期到良渚晚期的聚落延續性,聚落模式和演變軌跡,堪稱嘉興地區史前社會發展的“經典案例”。罕見遺跡與特殊器物的發現,為探究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工藝技術提供了新視角,為理解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明進程增添了關鍵拼圖。
成渝古道,是最早的“成渝高速”,老關口,則是古道制高點、最險處。作為成渝古道的重要軍事關隘,老關口素有“成渝孔道重慶第一關”之稱,重慶區域內成渝古道的首次正式系統性考古發掘,就在明清時期古道部分取得重要收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國考古報道》以考古視角走進抗戰遺址,還原抗戰歷史細節,推出兩集專題片《踏痕尋證:考古現場的東北抗聯記憶》、《解碼烽煙:數據里的英烈忠魂》。第一集,去探訪吉林省磐石市的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那里是東北抗聯的重要戰場,也是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浴血奮戰過的地方。
《文博熱搜榜》通過大數據搜索,來看近期最受關注的考古文博話題。本月4日,28歲的法國青年馬庫斯德雷特斯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正式將其外祖父羅杰皮埃爾勞倫斯生前收藏的618張日軍侵華歷史照片贈與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這些照片來自于上世紀30-50年代,經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聯合專業機構鑒定:照片均為20世紀30至50年代洗印的明膠銀鹽黑白相紙原件,排除了偽造或打印的可能,部分照片背面還有勞倫斯的手寫注釋,且照片殘留暗沉血跡,無疑為當年日軍侵華的歷史帶來了更多決定性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