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5G 技術能直接幫漁民在遠海打電話!”“大二就能進諾獎合作團隊做實驗?”9月14日,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新生家長 Open Day 活動現(xiàn)場,此起彼伏的驚嘆與追問不斷響起。學院2025級本科新生家長通過觸摸科研設備、對話科研骨干、體驗未來技術,沉浸式解鎖了通信行業(yè)的 “真面目”,也吃下了 “孩子未來發(fā)展”的定心丸。
開場即安心:一句話說到家長心坎里
“您把孩子送到南郵,我們不僅會教他課本知識,更會幫他找到鉆研的方向。學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yè)生進入通信行業(yè),一步步成長為國內外信息產(chǎn)業(yè)的領軍人物、技術精英和管理骨干,只要有通信信號的地方,就有南郵學子的身影。”活動剛開場,學院副書記、副院長王小露老師的這句話,讓臺下原本有些緊張的家長們瞬間放松下來。
隨后的學院宣傳片里,當看到學院教師參與 “天問一號”“天問二號”通信系統(tǒng)研發(fā)的畫面時,坐在后排的家長李女士悄悄拿出手機錄像,“之前總擔心通信專業(yè)太抽象,現(xiàn)在看到能做這么多大事,終于明白孩子為啥喜歡了。”
學生志愿者、碩博連讀的2025級博士新生張慶軒同學在介紹學院發(fā)展歷史、科研成果與辦學特色時,不少家長追問 “這些實驗室對本科生開放嗎?”“就業(yè)方向除了通信行業(yè)還有哪些?”,互動聲此起彼伏。
實驗室里:親手摸一摸 “課本里的技術”
“這臺設備能實時識別路況,未來會裝在自動駕駛汽車里,你們孩子如果參與了這個課題,大三就能跟著我們做技術研發(fā)。” 在智能信息處理與通信技術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莊老師舉起一塊巴掌大的 “多模態(tài)傳感設備”,家長們立刻圍了上來,有人輕輕觸摸設備外殼,有人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shù)據(jù)追問細節(jié)。
走到 Peter 研究中心時,家長們的興趣更濃了。這里是國內少數(shù)同時與 Peter Grünberg、Hiroshi Amano 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深度合作的團隊。“孩子能來這里做助理嗎?”家長忍不住舉手提問。2022級博士研究生王林寧同學笑著點頭:“只要有興趣,大二就能申請進實驗室,去年有個新生跟著做項目,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準備發(fā)表學術論文了。”這句話剛說完,旁邊幾位家長立刻拿出手機,記下實驗室的申請方式。
空天地海通信技術一體化研究院里,巨大的衛(wèi)星接收天線讓家長們眼前一亮。“這就是給衛(wèi)星發(fā)信號的設備?”一位家長伸手比了比天線的大小。洪老師解釋:“咱們的技術能覆蓋300公里海域,漁民在遠海也能打電話、傳數(shù)據(jù),去年已經(jīng)在漁場試點應用了。”家長們一邊聽,一邊用手機拍攝實驗設備,嘴里還在念叨著 “太實用了,這技術真能切切實實地幫到我們老百姓”。
未來信息館中:親身體驗 “通信改變生活”
活動最后一站,家長們走進中國電信未來信息館,瞬間被眼前的 “智慧場景” 吸引。在智慧家庭展示區(qū),用手機 APP就可以控制燈光、窗簾和空調;在 5G +無人機應用區(qū),看到無人機實時傳回的高清巡檢畫面時,不少人發(fā)出驚嘆:“原來5G還有這么多應用!”
“這是我們在數(shù)字鄉(xiāng)村做的項目,村民在家就能通過手機查看農(nóng)田墑情,還能在線找專家咨詢種植問題。” 講解員指著大屏幕上的鄉(xiāng)村治理平臺介紹,家長們湊上前仔細看,有人感慨:“之前總覺得通信技術離生活遠,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咱們每天都在享受它的便利。”
雙向奔赴:看見溫度,更看見未來
活動結束時,家長李女士非常感激:“今天不僅看到了實驗室、了解了就業(yè)方向,還知道孩子能有這么多科研機會,真是來對了!以后肯定全力支持孩子在學校好好學習。”
這場Open Day沒有枯燥的 “成果羅列”,只有看得見、摸得著、問得清的真實體驗。家長們不僅讀懂了通信專業(yè)的價值,更感受到了學院的育人溫度。學院通過這場 “雙向奔赴”的交流,讓家校聯(lián)系更牢固——未來,希望新一屆 “郵” 子將帶著家長的期待與學院的支持,以 “信”為夢,在通信領域揚帆起航。(圖片:雷鴻欽、孫旭 撰稿:林雪瑩、王歡 審核:王小露)
(文章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