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新時代青年美術評論人才培訓》專題研討會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召開。研討會由項目執行人、《中國美術報》編輯部副主任李振偉召集,浙江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王凱、西安中國畫院理論研究室主任王欣、鄭州美術館宣傳推廣部主任劉寧、福建省畫院二級美術師王芳、喀什大學副教授曾檳文擔任評議人,培訓班全體學員參與討論。班級臨時黨支部書記、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周艷與培訓班班長、廣州美術學院博士杜安迪共同主持。
專題研討會現場
李振偉召集專題研討會
學員合影
管克闊匯報發言
研討會圍繞“美術館展覽如何平衡學術性與大眾性”及“地方美術館的可持續運行模式”兩大議題展開。針對學術性與大眾性的平衡,管克闊認為,應在張力中實現動態平衡,將學術與大眾視為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樞紐”的一體兩面。
孫路易匯報發言
陳能泳 匯報發言
洪楓匯報發言
孫路易表示,學術性與大眾性應為共生關系,要使學術性深植于展覽本身,在進行公共展示的同時,把學術做深、做透,讓學術性處處可見。陳能泳認為,二者實為“如何兼顧”而非“如何平衡”的問題,兼顧的重點應落實到求真、道德與審美的原則上,辦好學術展覽與公眾展覽。洪楓則跳出“平衡”框架,將觀眾視為完整個體,使展覽內容響應不同需求。
王婷匯報發言
張肖萍匯報發言
李欣蕾匯報發言
雷書瑤匯報發言
黃常春匯報發言
如何使美術館在堅守學術屬性的同時有效服務公眾?王婷以山東美術館為例,建議借助分層解讀、分眾導覽、互動媒介、教育活動和跨界合作等方式,提升展覽的可接受度與社會美育效能。張肖萍提出山東畫院美術館在構建地域藝術話語體系過程中,形成精準傳播與“大眾評委參與策展”機制,平衡學術與公眾興趣。李欣蕾以廣州藝術博物院為例,認為可通過公共教育與服務進行功能遞補,以此緩解策展人與觀眾之間的“期望沖突”。雷書瑤結合內蒙古美術館的實踐案例,提倡學術與大眾的和諧共生,建議根據觀眾需求提供分眾服務。黃常春分析了重慶社區美術館通過空間再造、社群聯結與意義生產的社區美育新模式。
周艷匯報發言
高妍匯報發言
張藝靜匯報發言
高校美術館憑借學術資源,成為連接專業研究與公共教育的重要平臺。周艷基于中國美術學院“宋韻今輝”等特展,表示高校美術館具有“對內持守學術、對外推動美育”的屬性。高妍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例,提出其堅持學術與公共服務并重,通過解讀、數字檔案與線下活動轉化研究成果。張藝靜介紹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博物館依托專業收藏與研究,借助場景復原、多媒體與公教活動,實現書法文化的學術傳播與大眾普及。
王欣匯報發言
王勝選匯報發言
姚風匯報發言
黃靖涵匯報發言
王欣以地方美術史展覽為樣本,表示在學術性維度構建嚴謹的地方美術知識生產場域,在大眾性維度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可感知的公共文化產品,其核心在于塑造兼具研究深度與傳播效能的公共文化闡釋共同體。王勝選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主辦的“將何之:李斛與20世紀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展覽為例,討論深度研究與體系化呈現的學術性、傳播與沉浸式體驗強化的大眾性。姚風圍繞成都美術館主辦的“與天地精神往來:黃賓虹藝術研究展”,從其展覽策劃、公教呈現、文創設計等方面,強調“學術深入、表達淺出”的效果。黃靖涵以“墨?裆场铖樄囆g研究展”為例,闡釋該展覽如何打破傳統框架,探索“對話”的轉型路徑。
劉琪匯報發言
王士超匯報發言
李苑珊匯報發言
王芳匯報發言
楊瀚林匯報發言
此外,學員圍繞美術館的受眾激活、長期發展與傳播升級提出策略,回應了當代美術館的現實挑戰。劉琪針對高校大學生這一核心受眾,提出精準滲透校園圈層、降低參與門檻、建立策展與運營實踐機制,構建館校深度鏈接通道的建議。王士超以環保主題展覽為例,提出環境藝術與大地藝術為美術展覽“去精英化”提供了突破路徑。李苑珊主張通過線上話題互動、用戶創作分享,將觀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藝術生態共建者;利用館藏資源創作兼具專業性與流量的短視頻,消解公眾與藝術的隔閡。王芳針對中國畫展覽,提出“核心+外圍”敘事策略,即核心區保持學術性,外圍區通過AR技術增強與大眾的互動。楊瀚林認為,在確保學術成果準確性的前提下,由傳播團隊與學者共同協作,將學術轉化為通俗敘事。
曾檳文匯報發言
謝凌君匯報發言
馮滿匯報發言
王凱匯報發言
關于美術館多方協同與內生動力的重要性亦有學員討論,如曾檳文提出美術館展覽是主管機構、資金方、執行者、藝術家及觀眾等角色“合力”的結果,各方在學術性與大眾性間存在持續張力,需要優化多方協同機制。謝凌君針對三四線城市與鄉村地域文化藝術發展的問題,表示既要邀請國內外一線學術力量進行學術支撐,也要培育本地學術內動力。馮滿從學術研究的視角出發,關注“寫意精神缺失”問題,主張通過扎實深廣的學術研究,積極培育寫意的新質發展。王凱回歸美術館展覽本質,認為“醒目的標題與過度的解讀”為美術展覽制造了認知障礙,提出展覽的根本是作品,背后是審美,審美認知的引導應“向上而非就下”。
劉寧匯報發言
王宇軒匯報發言
李光輝匯報發言
張夢珂匯報發言
杜安迪匯報發言
針對地方美術館的發展困境,學員們提出了多項針對性策略。劉寧認為地級市美術館可以通過“館校共建”引入高校學術資源、拓展贊助渠道,并創新管理及人才機制,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王宇軒以成都A4美術館為例,強調其以社區家庭為核心的“社群屬性”,通過共創模式吸引公眾參與展覽構建,為地方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李光輝介紹了濰坊市美術館向上爭取國家級展覽項目、向下推行總分館制整合資源、向內開展專業培訓提升能力、向外加強館際與校企合作的四種運用模式。張夢珂在中韓私人美術館的對比中,談及中國在當代裝置及交互類展覽方面有待完善,建議優化策展方向、增強展覽的互動性與公共性。杜安迪認為,地方美術館應秉承“向內深耕、向外鏈接”的發展路徑,如固定陳列展在扎根在地性的基礎上,主動對接全球藝術網絡,建構具有深度的本土敘事。
本次研討會圍繞美術館展覽的核心議題,學員結合國內外案例、理論思考與工作經驗,從認知理念、實踐路徑與困境突破等角度展開深度對話,為美術館建設建言獻策,凸顯了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在知識生產、社會美育與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價值,為推動美術館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