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叫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言下之意是和尚住在“廟”里,實際上,和尚住的地方根本不叫廟,而叫“寺”。今天,我們就講講寺、廟、觀、庵、祠到底有什么區別。
類似大學一樣的普及善法的場所
我們首先來說說寺,一提到寺,你可能會說出很多著名的寺,白馬寺、靈隱寺、潭柘寺……
寺都是給僧人住的嗎?《說文解字》里說“寺,廷也”,也就是宮廷里的侍衛人員,后來,侍衛的官署也被稱為“寺”,比如大名鼎鼎的“大理寺”,說的可不是云南大理的崇圣寺,而是指審判機關。
“寺”起源于秦代,西漢的時候建立了著名的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這就是所謂的“三府九寺”,然后,九卿里有一個叫作“鴻臚卿”,它的官署叫作“鴻臚寺”,大致相當于后來的禮賓司。“鴻”的本意是天鵝或大雁,通“洪水”的“洪”,引申為大,臚的本意是皮膚,引申為“傳達”,合起來意思是“大聲傳達”。這個鴻臚寺,和“寺院”的起源直接相關。
相傳東漢明帝劉莊特派使者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最初就住在洛陽的鴻臚寺,后來為了讓兩位高僧常年留在中國,漢明帝就命人按照鴻臚寺差不多的規模建造了一座寺院,由于經書是兩位僧人用白馬馱來的,所以朝廷就將這個地方命名為了“白馬寺”,之所以繼續叫“寺”,是因為寺院也是一個類似大學一樣的普及善法的場所。
隋唐之后,行政職能的寺雖然存在,但基本已無實際權力,之后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一直存在到清朝外,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機構逐步減少,所以“寺”這個詞就逐漸變成了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祭祀一切圣賢、神靈、文人、武士等的地方
佛教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兼容性極強。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已經有“廟”這個東西,所以,佛教寺院也借用了這個“廟”的概念,那下面我們就講講廟。
廟的繁體字,上面是廣字頭,讀作yǎn,下面是“朝”字,這個“朝”字除了表聲外,還有“朝廷”的意思,意思是被祭祀者是一些和朝廷君王一樣應該受到尊重的人,或者說宗廟和朝廷一樣受到尊重。
“廟”從商代就開始出現了,當時,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里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意思是說,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貴族,都有權建祭祀祖先的“宗廟”,但普通老百姓家不可以,其中,帝王的祖廟稱“太廟”,其他有官爵的人建的叫“家廟”。
漢代之后,“廟”逐步演化為祭祀一切圣賢、神靈、文人、武士等的地方,如文廟祭祀孔子,武廟祭祀關羽,媽祖廟祭祀媽祖。
此外,隨著歷史的發展,廟的含義不斷演化,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里的廟,指的其實是朝廷。
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把寺和廟連在一起講,合稱寺廟,還有人說,大的是寺,小的是廟,或者說皇家等級的是寺,民間的是廟。這些區分都不準確,有一個分辨的方法很簡單,如果你是去學習、悟道的,那就是“寺”;如果你是去緬懷祖先和各路神人的,那就是“廟”。
關起門來不對外開放的居所
第三個我們來說說庵!扳帧笔恰皬V”字頭(其實是念yǎn),一看就知道和房屋或者建筑相關,底下的“奄”(yan)字通“閹割”的“閹”字,本意是把門關起來、閉合的意思,那么由“廣”字和“奄”字組合起來的“庵”字,意思就是指關起門來不對外開放的居所。簡單一點,大家就理解為“掩蓋起來不開放的地方”就可以了。
庵最早用來指圓形的草屋,或者說是小廟,這種簡樸、僻靜的小屋,非常適合修行或者讀書,因此也很受文人墨客的歡迎,他們也常常把自己所住的地方,或者是讀書的地方稱為“庵”。比如,陸游晚年蟄居山陰時候的書齋名就叫作“老學庵”,表達了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志氣。
至于后來為什么把尼姑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尼姑庵”,道理很簡單:佛門乃清凈之地,男女當然要分開,巧了,這個“庵”字又代表修行,又有隱蔽的意思,把尼姑待的地方稱為尼姑庵,再合適不過,讓我忍不住想要感慨一下中國文字的精妙。
“洞察”人精神的場地
第四個,我們來講講觀!坝^”作為一種建筑,本來指的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后來為什么成為了道家的建筑名稱呢?
相傳,晚年的漢武帝,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命令方士在甘泉宮建造了“延壽觀”,之后建“觀”的風氣開始在全國流行起來。到漢元帝的時候,一個叫汪仲都的道士,因為治好了漢元帝的頑疾被引進到了皇宮內的“昆明觀”,成為第一個進入皇家“觀”中的道士。后來,道教徒感念皇恩,就把道教場所稱為了“觀”。
道教對天體極為崇敬,我們看看“道觀”這兩個字,古代字寫是從右向左,其實道觀就是“觀道”!暗馈弊鳛橐环N至高的精神追求,有一句話叫作“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觀觀道”,意思是說“道”就像抬頭看星星,宇宙星辰簡直深不可測,只能不斷觀看、揣摩它的道理。
所以,道觀其實是道士們“窺探”宇宙天體奧秘,再“洞察”人的精神的這么一個場地。這么一說,是不是覺得“道家”待的地方簡直理所當然應該叫作“觀”?
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
最后,我們再來說說這個祠。
“祠”一般我們叫它祠堂,或者宗祠、家廟,它的出現和廟有極大的聯系。我們剛剛在講廟的時候提到過,中國最大的家廟當屬皇帝家的太廟,其次是各諸侯、王公的宗廟,《周禮》規定,普通庶民根本沒資格建家廟,只能路祭。
但庶民總不能一直路祭啊,到了明代,嘉靖皇帝終于頒布一個法令,允許普通民眾給自己家修建祠堂。從此以后,宗祠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民間的祠堂有很多種用途,除了祭祖之外,平時子子孫孫有婚、喪、壽、喜之類的大事,經常也用祠堂作為活動場所。此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另外,如果族人違反族規,也會被拉到宗祠處罰,情節嚴重的甚至會被驅逐出宗祠,所以也可以說,宗祠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既然是法庭,自然規模會比民宅大、質量也更好。
當然,祠堂不僅祭祀祖先,也供奉賢哲之人。比如成都的武侯祠供的就是諸葛亮,這個時候,它和廟已經沒有區別了,所以它也被稱為孔明廟。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