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朱耷的花押,既像“哭之”又似“笑之” 《瑞鶴圖》局部“天下一人”花押
《辭源》中寫:“花押:舊時文書、契約末尾的署名簽字。”花押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在公文中做結語,二是在書畫中做點綴或落款。
在《水滸傳》等小說中,正式的合同和口供都需要當事人畫押。畫押是一種工作流程,起到簽名效用,但并不一定是簽名。普通百姓未必會寫自己的名字,所以就按個指印、畫個圈圈代替簽名。這種畫押其實是花押的一種,簡單方便,具備法律效應。
畫押是系統中的一個環節,所以簡單;花押是藝術領域的造詣,所以復雜。書畫作品追求詩書畫印一體,印不僅僅是簽名,有時候還代表了作者的審美品位,并且起到平衡畫面的作用。花押的設計很獨特,很好看,也很難模仿。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把花押說得很清楚:“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
花押是身份的象征,且不會輕易更換,像名字一樣能代表個人,體現著一個人的審美和品位、個性與追求。所以設計花押很費心思,有重疊字,比如宋徽宗的花押,四字似乎疊在一起;有圖文交叉,比如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有變形字,比如王安石的石字多一筆……
花押字早在唐代玄宗寫的《饅頌》中就出現過,只是唐代花押并未大范圍流行。宋代的文化程度普及率高,“花押”開始普及,辦事官員需要在文書上畫上自己的“花押”。宋朝官員的花押有特殊規定:“花押需一手書寫,所寫內外諸司及諸道州府軍監,并依此類。”
花押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設計,所以宋代有專門設計花押的店鋪,考中進士的學子們往往要到京城的花押鋪去買一個簽名,俗稱“買花押”。買回花押之后,要狂練,寫出最好的一版,然后交到吏部備案,制成印章。這個花押會一直跟隨你,此后無論到哪里做官,簽署的所有文件都是它,以證明身份。
公文用花押,書畫家就更喜歡花押,最有名的花押來自宋徽宗。作為一個崇尚藝術并且有深深藝術造詣的皇帝,他的審美品位也是一流的,將一個時代的審美推向了高峰。在這樣的狀態下,宋徽宗深信,在某些藝術領域,他已經做到了天下第一,并且也有可能是累世第一。于是他設計了一個超級自信又小小張狂的花押印——天下一人。這個花押缺筆少畫,并非清晰的文字,而是像一個特殊的符號,乍一看,有點像寫得結構過于松散的天字,一橫之下,是一個清晰的“人”字,一個“天”包含了天下一人四個字的外形,結合他的身份與造詣,透露出“天下唯有我一人”的自信,因此被后世稱為“絕押”。千年以后,這個絕押是辨別他畫作真偽的標志。
宋徽宗以高超的審美將花押提升了一個檔次,花押流行一時,成為文化符號。可是到了元朝,花押又一次失去了藝術性。因為元朝為異族統治,并不習漢字,到了中原后,很多官員也不習慣執筆寫字,所以將一個簡單的符號刻印在印章上面,蓋章代簽,簡單省事,這種印章花押,被后世稱為“元押”。
這樣的花押失去了美感。到了清代,花押已經是公文流程之一。《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賈府春節祭祀時收到來自宮里的賞賜:“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印記,又寫著一行小字,道是‘寧國公賈演榮國公賈源恩賜永遠春祭賞共二分,凈折銀若干兩,某年月日龍禁尉候補侍衛賈蓉當堂領訖,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個朱筆花押。”周汝昌先生解說《紅樓夢》中的花押,認為是契約文書末尾的簽字。《紅樓夢》中并沒有說明這個朱筆花押是什么圖形或者文字,想必是正式文件的意思,應該和元押很相似。
在書畫中,花押是點綴,是美,也是個性,但在公文中,花押卻像一個句號,預示著這件公事結束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