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部分非洲國家大力發展豪華旅游業,本意是吸引高消費游客、推動經濟發展,但實際效果卻十分有限,甚至在多方面造成負面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非洲研究評論》雜志。
長期以來,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機構建議非洲國家將發展戰略聚焦于豪華旅游,認為這種模式能實現“高價值、低影響”的發展,既能保護環境,又能惠及當地民眾。但這項研究發現,現實情況遠非如此。研究報告顯示,非洲的豪華度假村和“全包式”酒店往往與周邊社區隔絕,游客在酒店內部即可獲得所有服務,幾乎沒有機會在當地消費。此類設施雇用的本地員工也很有限,大部分的收益流向海外。目前,非洲利潤較高的生態度假村多為外資持有。此外,發展豪華旅游并未顯著改善非洲當地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毛里求斯,不少民眾抱怨島上的優質海灘逐漸被豪華度假村壟斷,當地人反而失去了使用權。
發展豪華旅游帶來的環境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豪華游游客多乘私人飛機出行,且該模式依賴歐洲和北美用戶,這也意味著更高的全球碳足跡,因此有學者批評這種模式為“偽減排”。該研究的負責人、曼徹斯特大學貝胡里亞博士表示,非洲國家需要在經濟多元化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以確保旅游產業真正惠及本地社會。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