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后,抗戰的炮聲猶有余響。回望那段生靈荼毒、國運飄搖的歲月,英雄的先輩們奮起抗暴,以血肉之軀抵御虎狼之師,守住了民族的尊嚴和生機。
烈火鍛造了最堅硬的骨頭,鮮血熔鑄了最忠誠的信仰。誕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著不容忘卻的強大力量。每一次重溫舊章,都是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莊重回望。
《山菊花》是著名作家馮德英的經典名作“三花”系列之一,這部長篇小說描繪了一幅膠東地區革命斗爭波瀾壯闊的畫卷,成功塑造了膠東革命英雄群體,其中主要人物在現實中確有其人。書中寫到的理琪,生前任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是膠東革命黨政軍職務最高的領導人之一。理琪在膠東革命最艱險的低潮時期,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點燃了熊熊燎原的抗日烽火,為膠東革命作出了卓越貢獻。理琪的故事跨越時空,傳遞著舍生忘死、矢志報國的精神力量。這段歷史,既是膠東兒女的集體記憶,更是中華民族不屈脊梁的生動注腳。
文|劉永加
馮德英經典名作再現英雄理琪
鐵軀鐵欞披鐵索,
鐵欞鐵索奈我何。
鐵骨錚錚鐵索斷,
鐵鷹展翅鐵窗破。
鐵人鐵肩負道義,
鐵臂揮刀斬惡魔。
鐵流匯成鐵長城,
鐵血裝點錦山河。
這是上世紀30年代,時任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在身陷敵人囹圄時寫下的《鐵詩》,詩中充滿浩然正氣及威武不屈的革命豪情。而理琪,正是馮德英在長篇小說《山菊花》中重點描寫的一位英雄人物。
《山菊花》的作者馮德英,1935年12月出生在膠東地區的牟平縣(現為乳山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馮德英的家鄉就在昆崳山的腹地,這里是膠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馮德英一家人都投身革命斗爭,抗戰時期,他家里經常住著抗日戰士。馮德英就是在這樣的革命環境里長大的,他6歲入抗戰小學,9歲當兒童團團長,11歲擔任少年先鋒隊隊長。那時,馮德英家被敵人稱為“共產黨的干部窩”,八路軍則親切地稱呼為“招待所”。從小耳濡目染,革命斗爭和抗日軍民的英雄氣概,深深影響著他。
馮德英
受《洋鐵桶的故事》(柯藍著)的影響,馮德英愛上了文學。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文學作品,1953年開始寫作練習,陸續創作了《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被稱為“三花”,成為紅色文學經典。
馮德英的“三花”系列作品集中反映了膠東地區人民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革命斗爭精神,覆蓋了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膠東地區革命斗爭歷史,情節起伏跌宕,語言清新流暢,性格描寫細膩生動,抒情鄉土意味濃厚。
《山菊花》是馮德英“三花”系列小說的最后一部,描述了中共膠東特委發動和領導膠東昆崳山區人民反抗階級壓迫、宣傳抗日救國、開展武裝斗爭、反抗外來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了一批英勇感人的英雄形象。
小說以主人公張老三的二女兒桃子與石匠于震海的婚姻生活為主線,描繪了膠東昆崳山區一個貧農家庭的故事。桃子渴望過上平靜的生活,而由于丈夫于震海是共產黨員,她也不知不覺受到他的影響。在敵人發起的“清鄉剿共”行動中,桃子不幸被捕入獄,遭受了嚴酷的迫害。這些經歷使得桃子逐漸覺醒,堅定了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最終,桃子與奇跡般生還的丈夫重逢,并共同領導了一場武裝暴動。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馮德英塑造了一批膠東地區的革命英雄形象,從外省千里迢迢來到膠東領導革命的理琪就是其中之一。
《山菊花》中的膠東革命英雄群體
《山菊花》中所寫到的膠東地區,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膠東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誕生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革命戰爭年代,膠東有50萬青壯年參軍,280萬人次民工支前,7250名干部南下北上,7.6萬多名革命烈士為國捐軀,走出三十余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山菊花》。
《山菊花》所塑造的理琪等革命英雄群體,在現實中確有其人。書中的于振海,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革命將領于得水;前特委書記珠子,就是當時膠東第三任特委書記張連珠;書中的丁赤杰,就是丁樹杰。
而書中寫到的理琪,原名游建鐸,1908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縣游莊村一個富裕家庭。1925年4月,理琪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他被派往上海從事地下工作。
1935年,日本侵略者魔爪開始伸向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這年11月29日(陰歷十一月四日),中共膠東特委在文登、榮成、海陽、牟平等縣領導和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即“一一·四”暴動。暴動被敵人血腥鎮壓,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特委書記張連珠就是在這次起義中壯烈犧牲的。
1936年,理琪奉命來到膠東,恢復被破壞的黨組織。他重建了中共膠東臨時特委,并被選為特委書記。這期間,理琪針對膠東的革命斗爭形勢,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措施。在他的領導下,文登、牟平、榮成等縣的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日益擴大。
1936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膠東特委機關遭到破壞,理琪不幸被捕。在濟南的監獄里,他受到了慘無人道的刑訊。但任憑敵人如何拷打、逼問,他沒有吐露任何黨的機密。在獄中,他還與一些共產黨員取得聯系,成立黨支部,捐款支援抗戰,并進行絕食斗爭。
1937年11月,經黨組織營救,理琪出獄。
理琪畫像
出獄后,理琪再次來到膠東領導革命。1937年12月24日,膠東特委組織發動天福山起義,同時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理琪任司令員,從此揭開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的序幕。在此影響下,膠東地區的萊陽、蓬萊、黃縣、掖縣和煙臺先后組織了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活動。
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特委將第三軍整編為三個大隊,健全了司令部并成立軍政委員會,理琪任主席兼司令員,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宋澄、于得水作為三軍下轄大隊領導參加了此次起義。
1938年2月初,日軍3000人自青島沿青煙公路侵占煙臺等地。為打擊日軍的侵略兇焰,理琪率第三軍到達文登、牟平交界的崔家口一帶活動,并決定攻打牟平城。
牟平城是膠東有名的堅固城堡,有“鐵打寧海州”之稱。部隊到達牟平之前,理琪已派便衣進城偵察,并設置了內線接應。敵人做夢也沒想到我軍會這么迅速地武裝襲擊他們。
部隊分三路進攻縣城,很快打下了偽縣政府,俘虜偽縣長、偽公安局長等七十余人,繳槍一百多支。
戰后,理琪根據當時的形勢,立即組織部隊撤退。他則帶領二十多人,在牟平城南的雷神廟研究后續工作。
血戰雷神廟,理琪犧牲
血戰雷神廟,在《山菊花》中有生動描寫,一些史料中也有詳述,再加上幸存的雷神廟戰斗英雄的回憶,使得此役有比較確切的記載。
雷神廟在牟平城南,是一座孤廟。當時,理琪、林一山先派出一支警戒部隊,然后召集干部開會,討論下一步行動計劃。可是,會議剛剛做出決定,雷神廟就被從煙臺趕來的100多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包圍了。原來,他們開會時,敵機已三次飛臨牟平城和雷神廟上空偵察。
被包圍在廟內的,除了理琪和林一山以外,還有第一大隊大隊長孫端夫、政委宋澄、特務隊長杜梓林、第一大隊一中隊指導員張玉華等,還有三位女同志、三個神槍手及十幾個新入伍的戰士,共二十余人。
理琪知道,僅憑眼前的人手和火力,無論如何是無法和敵人硬拼的,于是立刻下達命令:“全部散開,一個人把住一個門口和一個窗口,不放一個鬼子進來,準備戰斗!”
在理琪的指揮下,敵人幾次進攻都被打退了,大門外留下了一具具尸體,敵人不敢再向前沖,只能遠遠地向大門內胡亂打槍。
下午2時許,理琪到院子里,靠前指揮戰斗,不幸腹部中彈,倒在院中。張玉華和戰士們連忙將他抬到雷神廟的后花園,暫時避開敵人的火力。
忍著傷痛,理琪一再囑咐大家節省子彈,堅持到底。戰士們沉著應戰,瞄準企圖沖進廟院的敵人射擊。
天漸漸黑下來,敵人更加瘋狂,投擲燃燒彈,廟內燃起熊熊大火。夜色漸深,天空開始飄起雪花。林一山在觀察敵情時,也不幸中槍,背靠著墻,歪坐到地上,昏迷過去。
約晚上9時,雷神廟東南方向突然響起槍聲,原來是先前商定一起攻打牟平城的部隊在遠處策應。日軍聽到槍聲,以為是大批援軍到來,不敢戀戰,開始撤退。
代替理琪、林一山指揮戰斗的宋澄,見突圍時機一到,大喊一聲:“同志們,援軍到了!沖啊!”
突圍時,因張玉華負傷較輕,負責背著重傷的理琪撤退,左胳膊被打斷的宋澄搭著他的肩膀,艱難撤出雷神廟。走到距離雷神廟一公里多路的楊嵐村,理琪因流血過多不幸犧牲,年僅30歲。
雷神廟戰斗是膠東抗日第一戰,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的威名,極大地鼓舞了膠東軍民的戰斗意志,奠定了膠東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雷神廟戰斗少數幸存者之一張玉華,后來曾任武漢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他曾深情回憶與理琪的革命戰斗友誼和雷神廟戰斗的經過,每每談及此事,總是熱淚盈眶。
1945年理琪移葬后,刻有“民族革命戰士理琪之墓”的墓碑一直被東崔家口村人民保存著,后來捐獻給天福山起義紀念館,至今仍珍藏在紀念館內。
1962年,為了紀念理琪,郭沫若題詩贊頌:“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當年猛打雷神廟,今日高標星宿旗。萬代東風吹海隅,一方化雨仰宗師。文登多少佳兒女,接力還須步伐齊。”
2014年9月1日,理琪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