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我們刷手機、查知識時,恐怕不會想到,600多年前,明代一群文人靠“手抄”寫出了一個“知識宇宙”——《永樂大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相關條目中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然而,這部“百科全書”的命運,比任何一本工具書都要跌宕。目前,其正本杳無蹤跡,副本由成書之初的萬余冊到如今存世僅400多冊,分藏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手中。其背后經歷了多少流散和重聚?大典的價值何在?當今如何為之科技賦能并汲古惠今?
一些古籍重回祖國懷抱
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館長陳紅彥長期致力于《永樂大典》的相關研究與推廣工作。今年,她用一本新作(《歷劫重光的曠世宏編——〈永樂大典〉》,文物出版社)將這部大典的前世今生細細講透。在她看來,《永樂大典》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一個縮影。
現藏中國之外的《永樂大典》以英國為最多,恐怕與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后的劫掠有關。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副本回到中國,被收藏至中國國家圖書館。
《永樂大典封面》
陳紅彥講了幾個令她印象深刻的“重聚”故事。
1983年,在山東一位藏家的家里意外發現一冊《永樂大典》。據說此冊原件是老太太的嫁妝,由于開本大,紙又結實,所以用來夾鞋樣。書的天頭地腳部分都已不在,但中國先賢留下的敬字惜紙的傳統,讓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把有字的頁面保存下來,讓里面的內容得到基本保全。后來,這一冊大典收入中國國家圖書館后,由技術高超的專業修復人員做了修復,館中至此又增加了“門”字韻的一冊。
目前,最晚入藏的《永樂大典》是“湖”字韻的一冊。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派專家組到各地督導。去華東的施安昌、孟憲鈞、程有慶等人到了上海以后,遇到從加拿大回國的袁葰文女士,她帶回一冊《永樂大典》,機緣巧合下與專家組偶遇,經查果然是《永樂大典》的原件,最后報國家文物局申請經費后將這一冊購買回來。巧合的是,這冊書的順序正好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湖”字韻兩冊書的中間,將原有的兩冊書關聯起來了。
匠心設計體現工匠精神
除了內容上的紛繁廣博,古代典籍的智慧與美還體現在一些匠心設計上。
陳紅彥介紹,《永樂大典》采用的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形式的“包背裝”(將書裝訂好之后,在外面附一整張書皮)。清代的《四庫全書》采用的也是包背裝,這樣的裝幀莊重而結實。
《永樂大典》用的紙張也不一樣。“現在看民國時期的文獻,或者近些年所出的報紙,只不過三四年就已發黃變脆。而《永樂大典》,包括早期宋元時期古籍的紙張,甚至1000多年前‘敦煌遺書’的紙張,韌性還非常好,觸手如新。”這種韌性好的紙張叫白棉紙,質地潔白柔韌,不容易撕裂,厚度約0.12毫米。
《永樂大典》中的插圖。
在她看來,《永樂大典》的書法水平高,抄寫精致,圖繪精美,被認為是寫本中的上品。插圖豐富是這本大典的一大特點。根據分工,它有專門的繪畫師,里面的插圖如人物、山川、器物,都繪制得極其精細。“大家想象一下,用纖細的墨筆去抄字,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要畫細致的圖就難多了。插圖很直觀,我們可以通過觀看插圖了解過去事物的模樣。”
這部典籍在用墨上追求完美和極致,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比如,文內的墨用的是最好的徽州墨。在明代,徽州墨馳名全國,以黃山松煙加多種配料制成。其朱墨里面還添加了朱砂礦物質,再配合其他原料做成,顏色歷經近500年不變。
“二十四史”因它而完整
陳紅彥告訴記者,修《四庫全書》時,很多書因為政治因素有所刪改,而《永樂大典》卻沒有,它的內容還原度較高。“它的特點是直取原書全文,并未擅自刪減原書的內容,因此很多先秦至明初的寶貴文獻得以通過它流傳。雖然不是原書的模樣,但內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原來文淵閣(清代皇家藏書樓)所存的一些圖書,部分是《永樂大典》抄的底本,曾在大火中損失了很多,《永樂大典》保存、抄錄下來的那些圖書的內容顯得更加重要。“所以后來有很多人在編其他書籍時,從《永樂大典》里輯錄原書,從這個方面來看,《永樂大典》是獨一無二的寶庫。”
《永樂大典》“四霽”書影。
清代修《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已損失1000多冊,即便如此,亦不失其輯佚(一種文獻整理復原方法)方面的重要性。
比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查考唐人世系及生平傳記的林寶《元和姓纂》、后來列入“二十四史”之一的薛居正《舊五代史》、研究南宋初年歷史的重要史料《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著名的目錄學著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宋代醫學名著《博濟方》和《傷寒微旨》等,這些海內難覓的古籍,全靠這次輯出才得以流傳下來。
她說,特別重要的是北宋薛居正所修的《舊五代史》。同為“五代史”,薛居正和歐陽修都修撰過,但因為后人更重視歐陽修的版本,薛居正的版本慢慢失傳了。在修《四庫全書》時,館臣們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了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所以,如果沒有《永樂大典》,沒有輯出的路徑,那現在的‘二十四史’就變成‘二十三史’了。”
《永樂大典》“門”字韻插圖。
古籍元素真正“活”了
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在陳紅彥等古籍文化研究者的眼中,《永樂大典》不僅僅是一段陳年往事,還承載著永不中斷的中華文脈。它在現代生活中同樣閃爍著光芒。
《永樂大典》里的元素在現實生活中落地,不乏典型案例。在設計國家典籍博物館大門時,館方特別延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銅雕大師朱炳仁。他當時設計了好幾個稿樣,自己都不滿意,大家也認為體現不出特色,后來,他看到一冊“門”字韻的《永樂大典》復制件,靈感迸發,以書中“凌花雙龜背”的圖案為元素,設計了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大門。
國家典籍博物館大門樣式。
還有許多數字化技術讓這部沉睡的典籍煥發新生。讓陳紅彥欣喜的是,一群既懂文獻、又掌握新技術的青年才俊以知識圖譜不斷構建數據庫,“從目前看,我認為北京大學高樹偉的思泉庫對《永樂大典》的研究挖掘得最好”。
另外,2023年2月,“《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發布,首次在線公開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的40冊《永樂大典》。人們可登錄“識典古籍”平臺,在線360度翻閱大典,感受紙張紋理與歷史痕跡。技術團隊的文字識別準確率達96%左右,命名實體識別則能精準識別古籍中的人名、地名、書籍等信息。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