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貴港一女生考上清華大學,高中獎勵其100萬元獎學金,引發關注。據報道,該校工作人員表示情況屬實。對于學校如此“豪橫”“大手筆”的獎勵,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所在學校也能有這樣的獎勵,不但是對學生學習進步的肯定,也能解決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公辦高中是不可能有這樣的獎勵的。一方面,地方財政沒有這筆預算,另一方面,教育部政策也不允許,即便公辦高中利用社會捐贈,重獎考進北大、清華的學生,也與嚴禁炒作高考生、高考升學率的規定背離。
總體看來,近年來對考進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高考生進行高額獎勵的主要是民辦學校、高考復讀機構,還有一些企業。對于這種高考獎勵,有不少考生和家長認為,這是學校的自主權利,用的也不是財政的錢,教育部門管不著。
不可否認,民辦學校、高考復讀機構對考進名校的高分生進行獎勵,有其市場基礎。而且,這也是一種市場化行為,以此宣傳本校(機構)的辦學業績,吸引更多“尖子生”報考,從而提高學校聲譽,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
近年來的高考中,已經有高分考生放棄北大、清華,選擇其他學校,這被認為是考生從自身興趣、能力出發進行的理性規劃。
而重獎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仍在加劇“唯名校”的情結。這還可能制造“考霸”現象,即有的考生為了獲得高額獎金,考上北大清華后繼續選擇復讀,把反復復讀獲得高分獎金作為賺錢之道。這顯然是極為功利的選擇。
相對于重獎個別學生來說,如果民辦學校把這筆錢用在給更多學生設立獎學金、助學金上,會展現關注每個學生發展的理念。
所以,哪怕是民辦學校也不應再用重獎高分考生來強化功利讀書觀。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引導學生做好適合自己的學業與人生發展規劃,民辦學校才有可能擺脫“重獎”的營銷套路,成長為真正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