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詩文閱讀與鑒賞”為主題的“為中國未來而讀——2025閱讀行動交流會”日前在江西省九江市舉行。80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師、教研員參加了交流會。
交流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康震以視頻形式帶來一場題為“品讀蘇東坡詩詞人生”的主題報告,圍繞蘇東坡的人生經歷、文學成就、生活態度、人格氣質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指出,蘇東坡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和驕傲,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挫折相依相伴的豁達精神和堅守理想的君子人格直到今天都值得敬佩和學習。他特別強調,語文老師對所講授的文章或詩詞的內容及其作者應有全面透徹的了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的價值。
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周建設在主題報告“數智時代經典閱讀新模式探索”中,探討了數智時代深度閱讀的新模式,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讀寫評一體化是經典閱讀的新模式之一。他提出,建設中華大閱讀資源體系,依據基因能量學、數字動力學和腦認知科學等構建其科技體系,用優秀的人文基因構建其內容體系;建設知識認知智能檢測系統,通過人文基因智能計算檢測閱讀效果;建立讀寫思維訓練場,利用人機交互輔助教師進行作文批改、提出改進建議等。
“公開課”環節邀請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培訓專家余映潮和九江市同文中學語文教師蔡曉璇,分別以《黃鶴樓》名詩兩首和杜甫詩歌三首為賞讀對象進行了課例展示。余映潮結合課標最新要求,解說了語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八個問題,并以《使至塞上》《天凈沙·秋思》等經典古詩詞為例,詳細展示了如何進行古詩文課程教學設計。中國教育學會中語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楊樺點評公開課時指出,要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提升建立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將人文內涵滲透于語言文字之中;杜絕脫離語言環境、架空分析內容的現象。
在“名師報告”環節,中國教育報常務副總編輯張圣華強調,培育者要以包容、正向、順勢而為的姿態,給予閱讀者最大的尊重,充分激發閱讀者興趣;九江市第三中學校長周凌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仍有必要鼓勵學生堅持閱讀,以掌握語言規律、感悟人性美好、錘煉高尚人格,并探討了深度閱讀的拓展渠道;商務印書館漢語中心學生辭書編輯室主任吳滿蓉以《古詩文常用名句辭典》為例,講解了工具書專業、簡明、好用等特點,用豐富的實例闡述了如何用好工具書進行閱讀與鑒賞。
2025閱讀行動交流會已是第十三屆“為中國未來而讀”暑期閱讀行動,今年商務印書館和中國教育報繼續合作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