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戰略性新技術領域共建研究基地、工業園等實體性合作機構,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
為推動全球科技創新與教育變革,材料、新材料、人工智能與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技術的產學研用,成為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等國與中國高校交流與合作的優先領域。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產業發展需求。近日,在2018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表示,未來要搭建更多平臺,建立產學研用長效機制,構建創新共同體。
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更多得益于國際區域合作,得益于地方間的國際合作。俄中友協副主席安德烈·弗拉基米爾羅維奇說,“一帶一路”倡議符合國際發展趨勢,會議對于兩國研究院所、高校及企業各領域的合作都有重大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和教育合作是重要內容,產學研用合作是重要模式,結合產業發展“走出去”是重要的路徑。白俄羅斯國立信息與無線電納米技術實驗室主任果洛克·戈那金·格爾金耶維奇表示,將投身科技、教學、生產、研究和技術轉化等各個方面,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烏克蘭哈爾科夫航空大學校長助理馬爾科維奇·謝爾蓋·葉夫格尼耶維奇說,中國和烏克蘭合作迫切需要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教育領域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新一輪工業革命、新技術集成應用,在推動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歸、向消費回歸。”莫斯科大學核科學系前主任維里耶夫·瓦列里·伊萬諾維奇說。
通用航空可實現人類交通方式“第四次革命”,將帶來通用飛機、發動機、機載、空管、運營、服務的技術大變革。中國正成為全球通用航空最為重要的新興市場,在通用飛機的設計與制造、機場設施設備、飛行員、工程師及產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培訓、航空博物館、航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國際合作空間。
工業4.0提供了更多教育創新和科研合作的機會,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轉型。圣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副校長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基里爾·弗謝沃洛多維奇教授表示,將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北極海洋技術方面深化合作,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破冰船。
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促成六項合作項目,南昌大學與俄羅斯科學研究技術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簽署科研合作協議,與俄羅斯基倫斯基物理研究所、江西科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南昌航空大學分別與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白俄羅斯國立信息及無線電技術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哈爾濱工程大學與白俄羅斯國立信息與無線電技術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哈爾濱工程大學與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簽署2018—2019合作路線圖;哈爾濱工程大學與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時,教育橋國際引智在線平臺揭牌成立、哈爾濱工程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推動優勢互補,促進價值創造與價值共享”,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表示,不斷深化合作創新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機銜接;以創新型引領工程為切入點,建立項目數據庫,通過“平臺對平臺”“學校+企業”的模式,整合并導入國內外優質資源;組織專業力量,提供專業化后續服務,對項目的進展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積極鞏固合作成果,將合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