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12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對《意見》的實施背景和重要內容作了進一步闡釋。劉利民介紹,中央和地方財政將投入5000億元,改造農村薄弱學校。
“在許多地方,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亟待提高;城鎮教育資源配置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大班額問題嚴重。”劉利民在發布會上說。
近些年來,戶籍制度改革、放開“二孩”的政策、人口及學生流動帶來的沖擊,鄉村和城市的義務教育都面臨新的難題。
“要讓教育真正實現均衡,還需要進一步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就是保障包括村民的孩子在內的每個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實質性的、深入的和符合教育特性的均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輝說。
補齊農村教育短板
《意見》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其中,補齊鄉村教育短板是關鍵。《意見》中對于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擴大鄉村優質教育供給著墨頗多。
劉利民介紹,一些地方鄉村學生向城鎮流動,鄉村適齡兒童不斷減少,小規模學校增加。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由于學校布局不合理,少數學生面臨上學難、上學遠的問題,同時也帶來輟學或者交通安全的隱患。
為了解決鄉村教育問題,中央和地方財政將投入5000億元,對薄弱學校進行大規模的、全面的改造。預計到2018年,基本辦學條件要達到相應標準。
鄉村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需要進一步改善,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也需要解決,從鄉村的情況看,年輕的教師偏少。
在鄉村教師的收入和社會保障方面,《意見》提出,要提高鄉村教師的收入水平,實行鄉村教師收入分配傾斜的政策,職稱評聘要向鄉村傾斜,將符合條件、邊遠艱苦地區的鄉村教師優先納入住房保障體系。
劉利民說,要明確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到鄉村學校去交流輪崗,而且要加大比例。
據了解,針對鄉村教師隊伍,和基層鄉村學校建設,國家此前已啟動了國培計劃,和“農村教師特崗計劃”。
除此以外,《意見》還提出要將優質高中招生分配指標向鄉村初中傾斜、通過開展城鄉對口幫扶和一體化辦學、加強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和鄉村校長教師培訓、利用信息技術共享優質資源等方式,補齊鄉村教育短板。
2020年消除大班額
“鄉村弱”的同時,也存在“城鎮擠”。
對于鄉村來說,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對于城鎮來說,卻是教育資源配置跟不上,大班額問題嚴重。
《意見》提出,省級人民政府要制訂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明確工作任務和時間表、路線圖,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額。
中小學標準班額,小學是45人,初中是50人。現在有一些地方因為資源不足,所以班額大。
“我們把56人以上的班叫做大班額,66人以上叫超大班額。這個問題在這些年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城鎮化過程中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大力推動要減少大班額。”劉利民說。
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已比2009年減少了40%,但仍有一些地方大班額問題仍較突出。
目前,全國大班額的分布有三個特點:一是從區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個別省份大班額比例超過20%。二是從城鄉看,主要集中在城鎮,全國3/4的大班額集中在中西部的縣鎮。三是從學段上看,主要是集中在初中。
為此,《意見》提出要確保足夠的學位供給,編制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的時候,要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納入到城鎮規劃。
為避免大量學生集中在少數熱點學校,造成大班額問題,《意見》提出要通過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或者學校聯盟,均衡配置師資等方式,加大對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分流學生。
劉利民認為,除了穩定生源,消除大班額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一定要辦好小規模學校、鄉村學校、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