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王平村中心小學現轄一所中心校,一所附屬幼兒園,一個學生住宿部。在職教職工46人,專任教師32人(包括幼兒園11人),平均年齡30.3歲,全部達到大專及以上學歷,具有小學高級職稱的13人占專任教師數的41%。現有三名區級骨干,5名校級骨干。教學班9個,學生177人。幼兒園三個班共85名孩子,住宿生23人。
我是06年暑假來到這所學校的,當時教師的情況是:1.年輕教師比較多;2.教師的學歷構成多樣,專任教師中有師范類院校畢業的,也有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還有從企業所屬學校轉制過來的;3.由于學校布局調整等原因,骨干教師流失嚴重;4. 教師的專業知識很不扎實。(當年我校組織的課標測試,許多教師對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模糊,教學要求不求甚解。)
通過與教師談心和調研,我校領導班子發現:年輕教師有強烈的自我提高的愿望,他們希望學校盡快拿出符合學校實際的教師培訓方法,搭建起教師快速成長的平臺。我和班子成員的壓力很大,因為我們知道教育質量好不過教師質量。我們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著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
二、依據教師需求,實施有效培訓,打造理想團隊
我把我校比作是一塊山坡地,雖然貧瘠還要增加產量,雖然經常有水土流失,但還要有品質保障。山坡地面積太小,現代化機械施展不開,飛播也不會落下幾顆種子。如何把山坡地變成生態園,就要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循環經濟,硬打實鑿。
(一)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明確方向。
首先,根據學校實際制定了學校三年發展規劃,提出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其中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是關鍵。我們要打造精致有品位的小幼互促的山區小學,我們的教師要做到活潑、自信、文雅、大氣。
其次,錘煉師德,激發教師工作熱情。我們制定了《王平村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先后開展了填寫《師德手冊》,簽訂《師德責任書》等活動,使教師明確師德要求和目標。相繼學習、討論教委何主任撰寫的文章---《努力工作,回饋社會》,開展師德承諾活動,使教師們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請教科所
(二)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拓展教學思維
首先從研讀教材入手,提高教師備課的有效性。
我們請區教研室趙主任
其次了解前沿信息,開闊教師思維。
Ø 我們請原市基教研中心小語室主任李春旺來我校進行課堂指導和“語文教師素養”的講座培訓,并對我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出指導意見。
Ø 請現任市基教研中心小語室張力軍主任再來我校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重點是對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策略”的培訓。
Ø 請特級數學教師華應龍來校進行“如何在數學課上滲透數學思想!钡恼n例展示和講座。
Ø 請特級語文教師王文麗來校進行“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的課例展示和講座。
Ø 我們還帶數學教師參加了
我校從07年開始與黑山、三家店、坡頭三所學校開展小片聯動活動,共同研究,資源共享,開闊了我校教師的思路,增強了他們的自信,。
Ø 首先苦練內功,加強校本教研。特別是有了在王平村一樣能出成績的信心。
Ø 今年5月我校組織教學主任,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到山東杜郎口中學和濟南師范附小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拓寬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特別值得欣慰的是:外出學習的人員回來后有了理論學習的緊迫感,有了敢于實踐的勇氣。
這些適合教師成長的系列活動轉變了我校教師習以為常的工作作風,深知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要靠個人的努力,要學會抓住機遇,要先學名家的思想,再學名家的技能,同伴間要相互鼓勵、相互幫襯,形成團隊精神。
我校領導班子的團結,班子和教師的共識,為王平村中心小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多方培訓,因需輔導,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
我校實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制度,把自培、互動、共享作為核心理念,把“開展自已的研究、發表自己的見解,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作為目的,通過 “研——做——思——提升”的形式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同時開展 “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活動為教師的生命底色增加厚度和亮度。領導帶頭與教師們一起練習鋼筆字和粉筆字,一起比賽,兩年多來,我校教師的板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借助繼續教育的“書香校園”活動,我校也實施了教師讀書工程,學校領導身先士卒,我經常把自己認為的好書推薦給老師們,每次教師寫的讀后感,我都要進行點評或寫批語,我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情感、交流思想的方式,F在我校教師的讀書熱情高漲,因為大家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的道理。
其次是借助外力,名師輔導,學科突破,整體推進。
我們知道有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的聽課、評課方式對教師幫助是最大的。由此,以我校最薄弱的學科——語文為突破口進行實驗。我們請到了原區教研室主
通過王老的系列講座,教師們明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意義和基本方法,了解了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王老提出了解決的辦法“繼承傳統,科學創新,讀寫結合”。我們的“讀寫結合”課堂教學模式是把一篇課文分為預習課、讀寫結合課和拓展課三課時。預習課是上好講讀課的基礎,我們把預習的任務放在課堂之上,有具體的預習要求,從而實現教師在課堂上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的目的。預習課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5—20分鐘)是學生自讀自悟,第二階段(10分鐘)是質疑感悟,第三階段(10分鐘)是進一步理解課文!白x寫結合”課的課堂結構是二十分鐘讀,十分鐘寫,十分鐘展示、點評。(這只是設定的一個理想狀態,主要目的是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我們不是把課文作模本,也不是講習作例文,在探求讀寫結合點上努力達到鼓勵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夠自我命題,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教師的讀寫結合的意識。改變課堂的結構和方法后更有時間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制定有效的幫扶計劃,我們把以往的成績加評語的作文評價方法改變為面批指導,特別是在課堂當中重視學生養成“四敢一愿意”的習慣(敢舉手、敢發言、敢爭辯、敢質疑,愿意合作)。在幫助教師改變教學行為時,王老親自上引路課,輔導教學主任上示范課。然后要求教師們不看教參,自己設計教案,再面對每個人的問題進行一次一次的修改,反復打磨。再進行個別指導,有的可以只說思路,有的幫助設計細節。
每次活動后王老馬上跟進教師的反思,及時點撥,熱情鼓勵。在學校和王老的督促、激勵之下,老師們在痛并快樂中前行。
經過實踐、感悟、再實踐,老師們不自覺的有了一種課程意識,能夠把周邊和地區的資源(如:王平地區的文化、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以及全區的快速發展等)利用起來,為課所用。
課堂結構上的改進,帶來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帶來了教師精神面貌的改變。我校的語文團隊發生了破繭化蝶的蛻變。還記得第一次語文教學研討會上,老師們還在質疑語文這么教行不行。時隔一年,第二屆語文教學研討會上,老師們說的是語文改變了自己,語文改變了學生。
語文教師的變化,引發了其它學科教師的變化, “鯰魚效應”出現了。變化是先從科任組開始的,剛剛參加工作的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們的校本培訓概括起來就是:專家引領、量體裁衣、樹立榜樣、整體推進。我們認準的事情,就踏踏實實的堅持做下去,變化體現在教師的成長中,體現在教師的課堂中,更體現在學生身上,這才是真給力的。(出示成績表)
教師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收獲了成功和幸福。這就是王平村小學給他們的最寶貴的人生體驗。每每想到我們的教師,我就有一種自豪和激動。我愿意同老師們一起共同把我們這塊美麗的山坡地打造成帶著泥土芬芳的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