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之花在校園報刊中綻放
和中國文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鼎鼎大名比起來,廣州市中學生文聯(廣州市中學生文學藝術社團聯合會)——這個由廣州市各個中學(包括職業中學)的學生文學社、藝術社自愿組成的群眾性組織則鮮為外界所知。但對廣州市各中學的文藝愛好者和文藝社團而言,它的知名度可謂如日中天。不僅如此,他們還以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員和獲得它的認可為榮。廣州市白云區明德中學“松子”文學社社長羅媛就是其中一個。2007年,她所在的明德中學被廣州中學生文聯任命為常務理事學校,她本人也被任命為副主席,“松子”文學社的指導老師李舒懷隨之“晉級”為廣州中學生文聯的指導老師。而這一切,皆因明德中學的校刊《松子》而起。
創刊于2002年9月的明德中學校刊《松子》,當初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的的確確是一顆名不見經傳的“松子”。
但《松子》很快發芽并茁壯成長,如今,在明德中學“松子”文學社指導老師李舒懷看來,松子已經長成了名副其實的松樹。“我們的校刊辦得比較晚,當初取‘松子’這個名字就是希望這顆松子盡快長成一顆松樹。現在看,這個夢想實現了。”李舒懷在2007年廣州市中學生文聯代表大會上曾這樣說道。
在李舒懷的記憶里,《松子》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初始階段以明德中學語文組“松子”文學社的《松子》月刊為主,后來又增加了《松子》年度專刊;2004年,學校團委成了“松子”文學社的合作伙伴,于是聯手合辦了校報《校園@時代》。就這樣形成了如今明德中學一刊一報并存的局面。但這兩份刊物又各有側重,《松子》以開拓學生課外閱讀視野為主,為學生學習搭建交流平臺;《校園@時代》以報道校園新聞和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為主,時間安排上體現了“月刊周報”的特色。
經過“松子”文學社師生的努力,在2002——2005年這三年間,“松子”文學社獲得了“廣州市優秀文學社團”、“全國九十九佳文學社(刊)”的稱號,《松子》也被評為“首屆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內報刊一等獎”。這些成績被廣州市中學生文聯的負責人看在眼里,于是就有了“松子”在文聯的地位。
百年老校的紀年寶典
和《松子》相比,山東省臨沂市第一中學的《臨沂一中報》則悠久得多。據臨沂一中宣教處主任李寶成在一份名為《用校報助推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個案研究》的論文中說,《臨沂一中報》的產生與發展是與臨沂一中這所建立于1903年的百年老校同步的。1953年,當時名為山東省臨沂中學的臨沂一中校報為《臨沂中學報》,是手抄的;1956年,隨著學校改名為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原《臨沂中學報》隨之改名為《臨沂一中報》,此時報紙印刷技術也有所提高,改為手工刻板油印,版面為八開四版;1997年,隨著學校的發展,《臨沂一中報》改版為四開四版,黑白套紅鉛印;1999年,因為學校領導的換屆和“智圓行方,厚積薄發”校訓的確立,學校對品牌建設愈加重視,臨沂一中的校園文化得以傳承,校報也隨之擴展為對開四版。截至2006年,《臨沂一種報》已出版86期,每期印刷一萬余份。
在《臨沂一中報》的發展歷史上,2003年是個里程碑。在該年的臨沂一中百年校慶上,學校對貫穿百年發展歷史、凝聚歷代師生的校園文化進行了整理挖掘,除通過用一些景觀建設承載校園文化內涵外,又提出了“文化引領、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加強了以《臨沂一中報》為核心的校園文化載體的重新塑造。如今,在臨沂一中師生的眼里,《臨沂一中報》已成為學校一部濃縮的紀年寶典,不僅記載著臨沂一中創業、發展和壯大的歷史進程,還濃縮了臨沂一中校園文化建設的點點滴滴。
歷史上最早的校報校刊可以追溯到學校的起源。孔子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論編輯而成的“校刊”,作為學習孔子思想的范本在弟子間流傳而成了國學經典。從校報校刊的發展看,其歷史和學校的發展歷程緊密相連。沒有學校,校報校刊便無從談起。有了學校,在這一特殊的文化傳承陣地上,文化的衍生物便層出不絕,文學社,文學活動,文學刊物……這些文化衍生物從小到大——從松子到松樹,成為菁菁學子放飛青春夢想的園地。
據李舒懷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廣州市九成以上的知名中學都有自己的校報校刊,且呈現出學校越知名、校園文化氛圍越濃厚、校報校刊質量越高的態勢。由此可見,學校自身的發展狀況決定著校報校刊的發展。
《松子》就是隨著學校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李舒懷在一篇題為《丑小鴨的天鵝夢》的介紹明德中學“松子”文學社和《松子》月刊的文章中說道,在明德中學建校時間短、學校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學校語文組為了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營造更好的語文學習氛圍,毅然創辦了“松子”文學社和《松子》月刊。
《松子》的創刊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在李舒懷看來,這背景就是當時如火如荼的中學語文改革。在這次改革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成為每個語
《臨沂一中報》的發展也是如此。在李寶成的介紹中,《臨沂一中報》是以校園為基點的,它“全面報道學校的各項工作,重點宣傳教育教學與科研成果、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校園的新風新貌,圍繞學校‘教學’和‘育人’工作,以師生廣泛關心關注的事件為基礎,透視校園里的‘熱點問題’,宣傳學校的辦學思想,為全面推進學校的各項工作服務。”
發展路上
和《松子》及《臨沂一中報》不同,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的《發展》是一份專供老師交流教學經驗和探討教學方式的校園刊物。在龍城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的
2006年2月,改版后的《發展》分設了校長論壇、管理者手記、他山之石、讀書隨筆、班主任隨筆等多個專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自由,作者覆蓋面也更廣,可讀性也隨之增強。現在的《發展》已取得豐碩成果:2005年11月,龍城中學部分老師發表在《發展》上的文章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結集為《發展路上》一書出版,面向全國發行;2006年12月,在首屆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內報刊評選活動中,《發展》獲最佳教科研報二等獎,最佳編輯獎。龍城中學張雯老師在紀念《發展》三周年的文章《我與“發展”共同成長》的最后寫到:“我們學校在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我們的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力量越來越強,我相信,未來的《發展》將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在校刊領域乃至教育界產生更大的影響。”
是機遇,也是挑戰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各個角落,校報校刊也由傳統的紙質報刊逐步走向網絡化。在信息化時代迅速來臨,網絡技術對信息傳播的便利性和及時性乃至廣泛性、大容量性日益凸顯后,傳統紙質報刊紛紛建立網站,將報刊雜志的電子版上傳到網站上供讀者閱覽,現在甚至發展到網絡版的報刊雜志比紙質版的閱讀群體更廣的態勢。在這種雙管齊下的信息傳播方式得到讀者廣泛認可的同時,校報校刊的編輯們也開始嘗試將校報校刊的電子版上傳到依托互聯網建立的校園網上,擴大校報校刊的影響。
武漢市江岸區堤角中學的《堤角中學校報》就利用了網絡技術的優勢將校報做成了“大報”。在互聯網上,只要輸入“堤角中學校報”幾個字,立刻就會有包括新華網和鳳凰網等十幾個網站鏈接出這份校報,隨之還有這份校報在網上熱賣的信息。不僅如此,負責編輯這份校報的
但更多的校報校刊則因為網絡技術的普及而面臨無法回避的困境。在臨沂一中制作精美的校園網上,關于《臨沂一中報》的介紹只有寥寥數語,但關于學校其它方面的介紹則詳之又詳。由此可見,信息化網絡傳播技術對傳統紙質報刊的影響,還有待這所百年老校的校報操辦者們重視。和臨沂一中面臨同樣困境的還有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中學的校刊《濂溪》。這個直接取之南宋著名文學家周敦頤名號的校園刊物,如今正面臨著信息化網絡技術的挑戰。《濂溪》的指導老師歐陽正平直言,隨著學生對網絡的癡迷,《濂溪》對學生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現在《濂溪》的編輯們正在思考著如何改革。“現在已經到了該如何應對網絡技術挑戰的時候了。我們要順應網絡技術發展的潮流,把《濂溪》做大做強,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歐陽正平說道。 記者張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