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師范大學尤其是省屬師范大學要根據地區發展需要和自身辦學層次、類別結構等具體實際,重組教育資源,以適應和滿足基礎教育發展對師資提出的新要求,積極參與和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準確把握師范大學的使命和責任
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應改變以新師資培養為單一任務的傳統功能定位,逐步構建培育教師教育的新功能體系,這一體系主要涵蓋職前教育功能、入職教育功能和職后教育功能。基于上述認識,四川師范大學多年來堅持為地方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方向不動搖,充分發揮教師教育辦學優勢,為四川省基礎教育培養培訓了大批師資。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主動應對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化提出的新要求,在師范生培養模式創新、中小學教師培訓尤其是災區教師培訓、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研究、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用實際行動承擔了一所地方師范大學的使命與責任。
推進教師教育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為培養西部地區高素質復合型師資,我們主要從思想觀念和改革實踐兩方面入手,不斷推進改革與建設。
(一)加強改革研究,更新思想觀念
圍繞“培養什么樣的教師,如何培養教師”的根本問題,四川師大先后主持了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與高師院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四川省教育教學研究專項項目——“面向基礎教育的復合型教師培養途徑研究”等改革研究工作,學校建設的“西部地區跨學科復合型師資培養模式綜合改革實驗區”也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成為全國三個教師教育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之一。
(二)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行動能力
堅持面向西部,滿足二類需求。針對西部地區的具體實際尤其是發展極不均衡的現狀和教師專業化建設的要求,我們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堅持面向西部、注重滿足不同區域對教師的不同需求。
為此,學校依托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踐教學和頂崗實習三種途徑,著重培養師范生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精深的專業能力、職業的教師素養和突出的從教技能等四項素質,具體做法是:
強化專業建設,構筑培養“四項素質”的專業平臺。學校重點加強師范類專業建設,為培養高素質師資提供保障,目前已建有師范類國家特色專業10個、四川省特色專業15個,國家特色專業和四川省特色專業建設數占全校舉辦師范專業數的83%;同時,為滿足西部教育對復合型師資的需要,2000年以來,學校新設置了科學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多個跨學科專業。
推進課程改革,建設培養“四項素質”的課程平臺。學校以教師專業化為導向,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形成了通識與專業結合、學科與教育融合、理論與實踐滲透的“交叉—滲透—復合型”課程體系。學校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先導,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突出實踐教學,完善運用“四項素質”的實踐平臺。具體做法包括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打造從教理想教育到教育研習反思的“分段式”、循序漸進的系統化實踐教學平臺,對師范生實行“四年不間斷”的訓練;利用第二課堂,建設實踐能力養成平臺;開展跨專業教育實踐,提升學生復合型教學能力;突出西部特點,強化對學生進行特殊教學能力的訓練。
實施師范生頂崗實習制度,打造提升“四項素質”的社會平臺。頂崗實習是學校改革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新探索,這一探索立足于引導學生提前進入工作崗位,切實感受和理性審視社會現實需要對師范生提出的各種實際要求,從而促進其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通過頂崗實習置換出部分教師,由帶隊教師或四川師范大學對其進行職后教育培訓,這既加深了學生對西部的了解,又彌補了基礎教育師資的不足。
為確保上述培養理念、方法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學校從四個方面著力完善保障體系,一是建設隊伍,強化師資保障。二是提升學科,強化學科保障。三是改善條件,強化實踐保障。四是加強監控,強化運行保障。由此,形成了完備的“目標—體系—標準—方式—信息處理—反饋—利用”質量保障體系。
整合教育資源,全面服務師資培訓
2010年秋季,四川省即將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這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包括師范院校在內的各類專業機構的全面參與和支持。這對于四川師范大學來說,既是一項義不容辭的任務,也蘊含著促進自身科學發展的機遇。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并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2006年,學校就以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規劃課題“高中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為依托,率先啟動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系列研究,開發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培訓叢書12冊,各地使用后反響良好。同時,學校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搞培訓、做研究”等方式,與廣大高中學校建立了伙伴關系,承擔了四川省普通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的培訓任務,搭建了師范教育與高中教育相結合的平臺,聚集了大批從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培與實踐的專業力量,為參與和配合高中課程改革儲備了資源。
通過上述嘗試,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我們感到還要著力抓好以下一些工作。一是要改革課程結構。二是要加強教育科研和社會實踐。同時,既要進行職前培養,又要積極參與職后教師培訓,尤其要按照國家的相關計劃,從教師職后培訓方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予大力支持,進而也促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校長周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