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展覽室里,1000多本各具風格與個性的學生作文集靜靜地排列著,有個人文集、班級選出的優秀文集和學校級別的精選文集。在這個只有1000多名學生的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第五中學,差不多每個學生都出過自己的文集。“學生都喜歡作文課,甚至到了高中,選擇文科的學生也會多一些,這也讓我們有些擔心,”該校黨委書記于月英說這話時有些自豪,同時也有些困惑。作文,以其較強的綜合性,一向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學生怕寫、老師難教。而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卻視作文課為有趣、喜歡的課。
1 有哭有笑觸動真情的作文課
眼泛淚光或共同歡笑,這就是五中作文課堂的常態
期末考試,八年級出了這樣的作文題目:芊芊蘆葦,觸動了文人的心靈;巍巍“神舟”,觸動了國人的心靈;眷眷親情,觸動了游子的心靈;殷殷師恩,觸動了學子的心靈……同學們,相信五彩斑斕的世界里,一定也會有許多觸動你心靈的人、事和物。
請以“__觸動了我的心靈”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根據自己所寫文章內容,將題目補充完整,并抄在稿紙上;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詩歌戲劇除外)抒寫真情實感;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結合考試作文,張廣萍老師在八年級三班上了一節作文講評課,即佳作欣賞課。課上,通過老師和所在小組交流與點評推薦出了8篇優秀作文,然后就著這8篇作文進行賞析點評。在賞析點評的基礎上,老師進行提升點撥,結合同學與老師的點評與提升,學生當堂進行學以致用的練筆,然后要求學生就著這節課的點評收獲,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一節課就結束了。
如果就這樣敘述,看不出這節課有什么特別。然而,身臨課堂,就會被師生共同構筑的真情氛圍所感動。賞析點評的環節,首先由被推薦的學生站起來讀出自己的作文,小組成員說出推薦理由。有一位同學的作文是《那眼神觸動了我的心靈》,寫的是母親節的時候,班里搞活動要求填寫關于母親的表格,而她的爸爸媽媽離婚了,現在與后媽生活在一起。就在那一刻,是一個同學讀出了她的心思,給她安慰。可是同學說到自己的媽媽時,卻用平靜的語氣說:“我媽媽去世了,就在我十一歲那年。”文中寫道:“‘想她了么?’疑問句么,自己聽來都像是肯定句。不可置否,你‘嗯’了一聲,接著道:‘都說三年一轉世,如今她也該一歲了吧。’‘那后媽呢?有后媽么?后媽好么?’我問的有些急促。‘不好,只給我做飯,什么都不管……’你輕輕搖了搖頭,露出一絲苦笑,眼神依舊平淡,似是在敘說別人的故事。”而就是這位失去了母親的同學,卻能給父母離異的她以安慰,文章的結尾處寫道:“你的眼神,你的鼓勵,我會一生珍藏。”點評時,一位男生站起來評價文章,說到“都說三年一轉世,現在也該一歲了吧”一句時,他忍不住哽咽著說不下去了。在這節作文課上,有的寫父親、有的寫乞丐、也有的寫農民工,也許寫的話題都稍顯沉重了些,但無論是寫作文的學生,還是在課堂上評作文的學生,抑或是老師,一次又一次,眼中泛著淚光。
而六年級七班的作文講評課上,氣氛卻是歡樂無比的。講評的是剛寫完的作文,話題是“光凝七班的那些人和事”。“光凝”是七班的班名,作文要求寫班里的人和事。光看推薦出來講評文章的題目,就能看出個性《BZ(班長的簡稱)》、《人來瘋的小胖兄》、《我們班的蛋蛋》、《班草》……每一篇文章讀出來,都有笑聲發出,因為同學們寫得那么有趣,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活靈活現。語言有趣、主題與選材相結合、外貌描寫突出人物性格,這些都是同學之間的精到評價。在歡樂的氣氛中,老師結合學生們的作文,對如何寫人給以了指導。
眼泛淚光或共同歡笑,這就是五中作文課堂的常態。為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寫出真情實感,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學校研究并規劃了分年段的作文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六七年級自由寫,八九年級立規矩,按新課程對作文的要求,從命題作文轉向學生自由作文,從課堂寫作為主轉向課外寫作為主,從教師評價為主轉向以學生評價、師生、生生互評為主,從單一寫作為主向多課型寫作轉化。明確六七年級關注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八年級在此基礎上適當關注社會生活,九年級則要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放眼社會、國際,對生活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和個人見解。關注學生的生活、思想與情感,給他們更多自由表達、交流與評價的權利,讓作文課堂有了生命感,讓學生的表達有了生命的豐富性。
2 學生從不想寫到愿意寫、癡迷寫
在情與景的引導下,在老師的方法指導下,每一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了自己想寫的片段,而每一個學生也學到了如何去寫的方法
“不敢說我的作文有多么好,但現在我癡迷于作文”,這是該校的學生李明彧的表白。“同學之間的點評非常重要,增加了我對文章的理解力”,八年級一班的張軒羽說。從入校時的流水賬作文、千人一面的作文、語言和思維蒼白的作文,到一段時間以后的開始思考謀篇布局并頗得門道,作文課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也讓學生越來越喜歡。學校曾對新六年級的271名學生作過關于作文的問卷調查,只有30.2%的學生喜歡作文,一年以后,喜歡作文的學生則上升到了70.16%。
說起傳統的作文,經歷了探索與研究整個過程的校長劉炳昭認識很清晰。他說,過去的作文都是規定題目,寫作是學生一個人的事,而評價也是老師一個人的事。學生被規定寫作,“一看題目哀聲嘆氣,寫作時就會數行數字”,套話、空話連篇,缺乏興趣。學校的作文改革經過了日記、隨筆化的各種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新課程改革為作文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新視角。
2006年,學校提出了“多元互動,健康課堂”的整體改革思路,在校長的“允許失敗,不能不改”的要求下,一向走在改革前列的語文學科也開始了新的嘗試。作文不是靜態的,應該是師生語言與情感交流的結果。從規定寫到自由寫,從課內到課外,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從單一課型到多元課型,如何把這些理念真正與實際的作文教學很好地整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學校的作文教學開始聚焦于兩個問題進行研究:一是如何解決學生寫什么、怎么寫,觸發寫作的內驅力問題,二是如何解決學生愿意寫,即寫作動力問題。
從過去強調寫作技術的靜態作文課堂,變為動態的交際課堂。作文課上改變了教學組織形式,學生組成小組,互相交流,互相評價,彼此啟發。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過去教師主導的局面,課上形成了兩條主線的活動,一條是教師的行為主線,即“確定話題——過程指導——下水作文——個別關注——注重點撥——構建氛圍”,一條線是學生行為主線,即“形成內驅——豐富資源——寫作實踐——小組交流——集體交流——達成共識”。“當交流互動加入到作文教學中的時候,作文就由舊作文變成了新事物。”
改變的還有課型。圍繞兩個研究的重點問題,經過實踐、研究與總結,作文課最終形成了兩大類七種課型。一類是作文導寫課,包括命題作文課、活動作文課和寫作方法指導課三種課型。一類是作文講評課,包括佳作欣賞課、潛力文升格課、作文PK課和網絡作文交流課四種課型。
導寫課主要是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進行規定動作的作文訓練,包括了命題、半命題和材料作文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的是寫作的整體性、規劃性和系列性,六到九年級有不同的側重點。活動作文課則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相對自由的寫作課,內容選擇也相對自由。寫作方法指導課則重點突出寫作方法的指導。佳作欣賞課則是對優秀作文的講評課,潛力文升格課實際上是結合學生的作文,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其他如班級作文PK課、網絡作文交流課,拓展了作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從單一評價主體到多元參與的評價,以活動和網絡為載體和平臺,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
結合學校“感恩母親”的主題活動,郭慶喜老師在六年級上了一節活動作文課。課上,他先播放了歌手滿文軍演唱的《懂你》這首歌,然后讓學生回顧母親節那天,為母親做了什么事情及母親的表現。接著用屏幕出示了幾位母親寫來的感言,并讓學生讀出來。其中有一段母親的感言這樣寫道:“母親節這天,他幫我打掃屋子收拾東西,作為禮物送給我,我覺得很高興,也很欣慰,這不僅是禮物,更是他對我的一份真心誠意。”這段話出示后卻沒有人站起來,這時候教室里安靜極了。于是老師說,實際上這是一位特殊的媽媽,這位同學從六歲開始,由于種種原因,就和姑媽生活在一起……老師讓同學對這段感言作評價,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媽媽每天除了上班,還要照顧我們真的很辛苦,可是,有時我還頂撞媽媽,和媽媽發脾氣,真的不應該……”,他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老師出示了幾段人物描寫的片段,讓學生指出是用什么方法,學生分別指出了是行動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引導學生的方法寫作。老師又引入了一首歌唱母親的歌的歌詞并深情朗讀,聽完后有的學生已經淚流滿面,許多學生回憶起媽媽為自己所做的難忘的事情,然后老師要求學生用手中的筆,寫下一個觸動自己心弦的片段。在情與景的引導下,在老師的方法指導下,每一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了自己想寫的片段,而每一個學生也學到了如何去寫的方法。
3 從教師評改到讓學生會評會改
教師以評代改,學生評改結合,在參與評價中提升寫作的綜合能力。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就是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
“以前我們作文都交語文老師批改,發下來之后,草草看一下老師評語,評好的就興高采烈,評不好的就黯然神傷。或者老師寫了‘加油,繼續努力’之類的評語,但也不起作用,怎么努力才能進步呢?”這是八年級學生張子凡的認識。作文評價“勞多而寡效”是制約作文教學的瓶頸問題,過去教師一個人面對數十個學生,往往不能真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評價缺乏針對性。而現在的作文課,評價再也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了。讓學生會評,在會評的基礎上會改,才是學生作文的真正動力所在。
“題目新穎,蘊含著深意,通過一個實例為我們詮釋了中考的意義,告訴我們如何正視中考,每個讀者都會受到啟迪。但是,文章的結尾好像話未說完,還應該續寫一筆。我們已經稍作了修改,希望大家點評”,這是七年級一節潛力文升格課上小組對一篇文章的點評推薦。小組評價,在作文課上幾乎是一種通用的評價方式,作文寫好了,先要小組內部成員之間互相評價,寫出評語,然后由小組共同推薦一篇文章進行交流,并且還要寫出推薦評語。“……這句話出現太突然,過渡不自然,應該改正”、“這段話充分運用了剛剛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既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還有神態描寫,很傳神地寫出了母女分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我認為不僅用了人物描寫的方法,還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很生動、傳神”,這些精當的評價都是課堂上學生對同學作文的評價。在小組評價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的自由評價也是常用的評價方式,學生在多種不同的課型上,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在教師不斷的點撥中,不僅學會了如何評價,還學會了在評價別人作文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寫作。
不僅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參與評價的空間,評價還延伸到活動與網絡中。在大港第五中學,有一項特殊的“賽事”,被稱為作文PK課,這是學校獨創的一種作文課型。PK賽有同班級的男女生PK,也有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間的PK,還有跨年級的挑戰PK。在PK中,雙方選出8至10篇佳作,各推出一名主持人,制訂規則、聘請評委。如果是班級內的邀請同學當評委,如果是班級之間就請語文老師當評委,有時也會邀請家長參與。比賽抽簽決定展講順序,然后由雙方學生自由點評,最終由評委根據評分標準打分和學生舉手通過率確評優勝,本次優勝的文章就可入選班級文集或年級文集。這種以競賽活動為載體的寫作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作文評價不僅是在課堂上、學校內,還延伸到了網絡與家庭。網絡作文交流課就是具體形式,利用班級博客,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傳到網上,或者就在網絡教室里上作文課,然后通過網上的互動交流進行作文的寫作與評價,家長也可參與其中。
教師以評代改,學生評改結合,在參與評價中提升寫作的綜合能力。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就是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在這種評價體系中,不僅要評優秀作品,知道優秀作品的優秀所在,還要評有潛力的作文,讓學生知道欠缺在哪里,評完以后,學生還要修改自己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課,學生不光會寫,還做到了會評與會改。
4 作文不僅是寫作更是育人載體
下水文不僅是寫作示范與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更是一種行為與價值觀的引導
在五中的作文課上,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教師寫下水文。每一節課上,要求學生寫的,教師一定要寫,而且一定要當堂交流。現在,學校除了學生有文集以外,大部分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下水文集。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非得現在找,本來數量就不多,何況歲數又太小”,這首打油詩是張廣萍老師在學完詩歌單元后的調侃。作為班主任的她,對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與生理狀況很了解,這首小詩的用意不言自明。
每一個語文老師對自己下水文的意義都非常明了。“下水文不僅是寫作示范與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更是一種行為與價值觀的引導,”裴亞琦老師這樣認為。在“光凝七班的那些人和事”的課上,裴老師的下水文是《我們班上的那些花兒》,其中有一段重點寫了一個男孩“……我們的家中有一個特別的孩子,他是全班最不愛寫作業的男孩子,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是誰吧。但是,就像他的好友小輝輝所說,浩瑞脾氣好,經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可是,他也是最讓老師們頭疼的學生。我的頭疼病卻有一雙眼睛可以醫治,那是浩瑞在語文課上專注的渴求知識的眼睛,那是我示意他沒認真聽講時他回應給我的不好意思的歉意的眼神,那是我去他家家訪后他感激的目光。雖然他可能仍然會‘屢教不改’,但老師不會嫌棄和放棄他,知道他需要被關注,需要被監督。但老師希望他懂得,肯定是愛,責備同樣是愛……”這樣一段文字,相信這個叫瑞浩的男孩,或者班上的所有學生都能讀出老師的期望與愛。
除了教師的下水文,作文的內容也經常與學生的生活與身心發展密切聯系,與學校開展的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相合。比如學校開展了“感恩母親”的主題活動以后,作文課上就會結合活動進行寫作。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許多家庭面臨的問題之一,離家出走、感恩父母、男女生交往……在家校互動的過程中,這些家長們關注的話題也都進入了作文的內容。
這就是“互動態”作文,走出單一寫作技術的藩籬,從單純的技能上升到一個全面關注知識、過程、情感、價值觀的多維視角,作文就有了鮮活生動的生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