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是一個上課不愛發言的學生,但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坐在教室里,換一種思維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換一種方法走在通向成功的大路上。我這塊靜靜的冰,悄悄融化了。”沈陽市第134中學2009級學生呂欣孺說。為什么呂欣孺會有這樣的感嘆?帶著疑問,我們走近了第134中學的課堂。
生本理念落地發芽
“不好好學習,以后就上134!”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是沈陽的家長和小學教師對付調皮學生的口頭禪。這不是編造的歷史,而是沈陽第134中學過去的真實窘境。2010年學校60周年校慶時,80屆校友王濱在給學校發來的郵件中說道:“這句話陪伴了我們整整從入學到畢業,身為其中的學生遭到過多少冷嘲熱諷,我們都被打上過‘沒有任何前途、根本考不上大學、都是混子’的標簽。”
2005年,134中學和幾所學校進行了資源重組,擴大為擁有3個校區的大規模公辦初級中學。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學班由原來的30多個一下子增加到67個,辦學規模突然擴大到原來的3倍。在校學生人數猛增到3600人,而且是純學區學生,生源基礎僅比農民工子弟學校、城鄉接合部的學校略有優勢。學校的中考成績在全市的地位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在區委區政府、區教育局一致推薦下,吳艷調任134中學校長,承擔起了區教育局所交付的做大名校、提升弱校的重任。
面對這樣的挑戰,如何才能再找到一枚希望的種子,讓它盡快發芽成長?134中學的領導團隊清醒地意識到,求變才能帶來生機。“李錦韜老校長帶來了生本教育的理念,134中學的歷屆領導團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應該充分抓住教育集團成立的機遇,努力創立新教學風格,形成新的教學核心和凝聚力。”校長吳艷說,“集團成立之初,學校還沒有形成較為科學、系統的教學模式。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北京的高效閱讀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照搬照抄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學校老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錦韜的引領下,2009年9月開學伊始,134中學的10余名骨干教師被選派到廣州考察學習生本教育。學習歸來后,參加培訓的老師首次把“生本”這個詞匯介紹給大家,一篇篇有感而發的文字,在老師們心里激起了一陣陣漣漪。“初聞此名,覺得很陌生,上網搜索一下,卻有千條之多,看來是自己孤陋寡聞了……經過學習,我們對生本的態度大為改觀,滿懷著信心和決心回到沈陽。”英語教師朱競介紹了自己在廣州培訓期間的心路歷程。
生本教育的理念引起了134中學領導和教師的興趣。很快學校又組織了30余名教師聆聽了生本教育的提出者——郭思樂教授的學術報告。接著吳艷又帶第二批教師到廣州考察學習。“那些心靈的觸動和頭腦的風暴,讓老師們躍躍欲試,我們再次歸來的時候,帶給大家的不再是漣漪,而是震動。”第三批去重慶參加培訓的教師歸來之后,生本課堂教學已成燎原之勢。由此,生本教育理念在134中學落地并生根發芽。
伙伴式課堂圓一個主人夢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啟發和指引下,134中學探索出了“伙伴式課堂”,讓高高在上的教師成為朋友,讓枯燥無味的課堂成為知識派對,圓所有學生一個主人夢。
什么叫伙伴式課堂?134中學的解讀就是以導學案為抓手,落實“先學后教,教學合一”的教學理念,以伙伴式小組為單位,努力使學生的學習成為自主、合作建構的過程,建立起一種平等、合作、互利和依存的新型伙伴式師生關系。這一解讀既體現了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又遵循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先自學,讓學生預習教材和熟悉學案,然后在課堂上導學,由學生自主探究,交流研討,最后再到達攀升階段,總結提升。”134中學教務處主任傅巍川介紹了伙伴式課堂的基本模式:講臺前站立的不再是教師,而是一個個表情興奮的學生,他們充滿了自信;教室里的桌子擺放成了小組,同學們像伙伴一樣熱情研討,不再是看著前面同學的后腦勺;教師提問時,舉手的學生一大片,不再是以前的星星之火。
不光是模式的變化,課型的轉變也至關重要。學校每周進行一次求學課,包括校歌、班口號、小組總結、諾貝爾大師面對面、時事論壇、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豐富的內容既充滿了時代氣息,又有厚重的傳統。還有每天的求知課,包括新授課、試卷講評課、習題課、復習課、閱讀課等。
“總體來說,我們的課堂基本形成了先學、導學、互學、樂學、學會、會學這6個方面。”呂成娟老師說。有了這6種豐富的學習模式,134中的課堂不可能再單調,學生的眼神里不可能再充滿厭倦。
“我們每6人一組,討論過程中常常意見不合,通過爭論、分析、詢問后會得到統一答案,這個討論過程對我們非常有益。”2008級學生佟思楊說。“伙伴課,有聲有色,本盛末榮。”2008級學生商小琳說。
在學校組織的學生、家長、教師三方學法交流會上,2010級學生謝斯文、高天澤、張曉糖、張聰慧及其家長紛紛發言,暢談伙伴課堂給學生學習方式帶來的顯著轉變,以及綜合能力的大幅提升。
“上中學后,我非常喜歡伙伴課堂,課上同學們互相討論,競爭激烈,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表達能力。我還負責管理自己的小組,雖然我年紀小,但是我要靠自己的成績和良好表現讓同學折服。”2011級學生于皓千稚嫩的臉上充滿了快樂和自信的笑容。
“我們的伙伴式課堂體現6方面內涵,即學習小組命名體現特色與志向、班級管理體現學生自主、部門服務體現學生中心、學校文化體現人本核心、教師發展體現一切為學生、學生成長體現終身能力提高。”吳艷說。
當然,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惑和波折。在經過一輪生本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們產生了困惑,有了新的思考和審視。“小組劃分的合理性究竟如何把握?如何使小組伙伴式學習保持動力?如何讓課堂紀律活而不亂?前置性作業需不需要全年級統一?如何在生本課堂上讓學習好的學生帶動后進生?讓學困生也有展示的空間?”這些問題的出現,讓教師們猶豫和徘徊。經常與教師交流談心的吳艷發現了他們的困惑和顧慮,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聽說過小馬過河的故事嗎?”這樣的一個問題,使教師們茅塞頓開,困難和挫折是前行道路中不可避免的,唯有堅持才有曙光。
134中學的伙伴式課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中,漸漸見到天邊的一縷光亮。
特色教學促伙伴關系延伸
“實行伙伴式課堂之后,我們更加重視管理和保障,不能讓開放的課堂流于形式,要真正的有實效。”吳艷帶領大家,從制度創新入手,推行“伙伴式”管理。各項特色教學活動,讓生本理念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針對伙伴式課堂教學模式,134中學專門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小組為單位的捆綁性評價、科學調研教法學法、伙伴式課堂常態化、以特色活動促進小組建設等,都是伙伴式課堂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小組建設方面,學校進行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英語課本劇大賽、學科知識競賽、學生導學案比賽、京劇藝術課題研究比賽、特色升旗儀式等特色活動。
2010年6月,134中學舉行了一個特殊的畫展:學生曹懷予的40余幅國畫及書法作品讓大家大飽眼福。7月,“特色學校促進會”和“國際教育創新聯盟”的負責人對134中學進行訪問時,學生用流利的英語與客人進行交流。“我們讓學生為英語電影進行原聲配音,這樣不但讓學生覺得有趣,在欣賞原聲電影的同時,也能領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和表述。”教學主任徐文軍說。
學校還舉行了“孝文化”的展示,學生看完展覽后,不少學生在班會上說出了以前從來沒有說出的話。回家后,每個學生都為父母做一件事,有的打掃衛生,有的唱歌,有的講演。事后,很多家長給學校打電話表示感謝。
“特色活動就是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展示機會,讓學生變得更加有才華。”德育處主任樸永振說。
學校的發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先后獲得了全國初中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初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校、國家德育科研先進實驗校、全國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實驗基地等多項榮譽稱號,也迎來了一批批前來交流合作的單位。先后接待了美國、俄羅斯、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教育考察團參觀訪問,分別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并與美國、俄羅斯合作伙伴學校進行了友好互訪活動。據悉,“十二五”期間,學校還要引入外教,成立國際班,將長白島分校建成國際化學校,并建立國外分校,擴大引領輻射作用。開放式辦學舉措,也彰顯了134中學生本理念下的伙伴式管理模式。
課堂的轉型和制度的保障讓學生和家長都欣喜不已。2009級學生吳博文在美國讀的小學,回國后上中學非常不適應,家長很苦惱。轉入134中學后,他在伙伴課堂中,小組討論、上臺發言、交流體會等表現非常積極,立刻恢復了快樂和自信。他的家長說:“伙伴式課堂符合了孩子生長學習的自然規律,極大程度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11級學生劉積翰的家長也說:“伙伴式課堂,讓孩子闊別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了臉上,做事情充滿了熱情,積極性、主動性極大提高,在家里做事情更加主動認真。”
實施伙伴式課堂以來,學校的中考成績穩居市區前茅。更重要的是,134中學的學生升入高中、大學乃至走向社會,由于綜合能力強,呈現出良好的持續發展態勢。
“教學生三年,想學生一生,思國家千秋”。談到學校、學生,吳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