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游走在自由跟家族責任之間的群體,渴望自我,但又活在上一輩強勢的陰影下。他們物質上極度富足,但精神上卻背負不能承受之重。他們被稱為“接二代”。
歷時一周,記者進入這個群體,試圖探尋他們的內心。大部分接二代低調,甚至不愿承認。接二代翔子對記者說:“如果不是朋友介紹,我可能會轟你出門。”但聊過之后,他坦言:“我從來沒有機會這樣仔細梳理。”即使背景相同的朋友聚在一起,他們也很少談論這些。
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這群80后“接二代”不得不跟自我、個性、糾結這些字眼聯系。對來自家庭、社會、內心的壓力,他們有的妥協、有的選擇另辟蹊徑,有的則折中做出選擇。
三名“接二代”三種不同抉擇 為順利接父親的班決定跟過去來一個決裂 “在國外待的時間越長,人越傻,回國后根本無法適應國內情況。”
“如果一開始就接班,我就不會選擇出國了。現在為了接班,好像要跟過去做決裂。”林曉是青島某著名調味企業的“少東家”,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印有她的職務“副總經理”,旁邊的朋友悄悄提醒記者說:“其實她是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父親已經交權了。”林曉是標準的80后,兩年前從法國回到青島,她收斂了自己小女人的一面,每天職業裝在身,長發束成干練的馬尾。手袋是個普通品牌,可掏出的錢包卻是名牌,她很低調地在隱藏自己。
在一場男性主導的酒場上,林曉作為僅有女性之一,一入座就成為全場的焦點。在各種摻雜著討好的恭維中,林曉客氣應對著。雖然在法國待過多年,她熟稔多種葡萄酒的釀造工藝和口味,但面對四面伸過來的酒杯,她始終只守著酒杯里的一點點紅酒。
“國外交朋友都是一個個小圈子,圈子和圈子間很難有交集。但回到國內,這種社交方式有所不同,雖然也是圈子,但這個圈子不知復雜了多少倍。”林曉對這種熱鬧的社交場已經開始逐漸適應。
別人很好奇她八年留學經歷,忙著追問。她淡淡地說:“你們肯定也接觸過其他出國回來的人,有沒有發現:在國外待的時間越長人越傻,回國后根本無法適應國內情況。”林曉告訴記者,“剛回國那會兒,白天忙公司里各種事務,晚上要去各種應酬,各行各業各種酒宴,我真適應不了。”
林曉今年剛過30歲,但仍舊單身。桌上很多老大哥要幫她撮合:“你找對象肯定沒問題,想找啥樣的?我認識一個家產過億的,跟你絕對般配,你倆成了絕對可以強強聯合。”這位老大哥的提議得到了桌上其他人的認同。林曉笑笑沒說話,只說了句:“憑緣分。”
“我現在就是感覺焦慮,出國八年多時間,好像把最好的時光給耽誤了一樣。現在需要挑起這個擔子,壓力很大。”接班的壓力讓她兩頰的青春痘多了起來,“比一比那些跟自己差不多的,感覺人家都把企業做得很不錯。”為了盡快融入中國式社交,她盡可能參與到酒場中。“這個企業是家老廠 ,2000年初改制,父親一手把企業做起來。我從小在江蘇長大,十多歲時跟著父親來到青島,雖然對本地人的生活習慣不是十分熟悉,但我們做這一行必須了解本地人的口味。在這些場合里,我可以多聽取他們對產品看法。”
作為家里的長女,父親對她期望很大。“父親是個很傳統的人,他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吃虧是福 。”林曉告訴記者,回到國內這兩年,她已經把全部心思都撲在工作上。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跟過去的生活做一個決裂,現在她已經游刃有余在酒場的觥籌交錯中。
努力擺脫父輩影子想從零開始卻要付出更多 “沒有選擇的自由,不接班就是不忠不孝。接班接好了 ,那是老爸傳下來的。接不好,那就是敗家子。”
“我想等自己做好準備,再來一個華麗的亮相。”
28歲的翔子在英國讀了五年書,回到青島后,幫著父親在市南區某海邊別墅改造的咖啡店照料生意。他指著上下四層的咖啡店說:“這所有一切都是父親的,跟我沒多少關系。我就是做一輩子,腰桿兒也挺不直,越做越慌,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能力。”
翔子十三四歲時,老爸才正式下海經商。經過十多年打拼,父親的生意做得很大,工廠都開到了國外。“知道自己家有錢,其實是到了20歲左右,那會兒要去英國讀書。父母給支付了大筆的留學費用,在英國的五年里,別人要外出打工才能掙足生活費,而我到期就能收到父母寄過來的大筆費用。”翔子說,從周圍人的羨慕中,他才知道“家里確實很有錢”。
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讀書時,當時拿到的of-fer是工商管理,可他去了英國才發現:雖然在國外讀書,可班里8成以上都是中國人。去了一個月后,他跟父母商量:想轉專業。“我當時就想能夠融入當地人生活中,所以就根據興趣選擇了汽車制造專業。”五年后,拿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汽車制造專業畢業證,他回到了青島。隨后,他接管了父親的咖啡館,做了一項跟自己專業毫不搭邊的工作。
就在他心態焦灼時,他碰到了現在的妻子店里的一名女服務生。當周圍所有親戚朋友高呼“不靠譜”時,他卻認定了妻子:“她身上有一種白手起家的沖勁,這點深深吸引了我,而我正缺少這點。”翔子不顧來自親朋好友們的阻力,又一次很自我地做了選擇。
2010年,兒子出生,給了翔子另一次“重生”。
“兒子的出生給了我一個內在動力,我開始真正靜下心來思考責任二字。父親白手起家創下的產業,雖可以讓我衣食無憂,但卻讓我越來越慌。以后我跟兒子說,你爸的這些其實都是你爺爺留下的?”翔子有了緊迫感,這種緊迫感隨著兒子的一天天長大愈來愈強烈。他不想在父親的影子下,而想靠自己白手起家創業成功。
可當他跟別人提起這些想法,所有人第一反應就是:“你怎么可能白手起家?不管是人脈還是資金,你不都是分分鐘的事嗎!”翔子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做,總有父親的影子在背后。其實,從心底我十分羨慕那些真正白手起家的人,我想著努力擺脫這些誘惑。”翔子所謂的誘惑其實是:努力擺脫父親的資源和人脈。“一旦被這些誘惑吸引,我就失去了動力,惰性就回歸了。”
這種跟自己內心博弈的過程,讓翔子至今還沒找到合適的創業機會。“我想等自己做好準備,再來一個華麗的亮相。”
先努力做自己再認真為父輩活著 工作兩年后,80后的他最終被父親說服。在春節過后,他跟領導遞交了辭呈。“當時,同事、領導第一反應就是很驚訝,做得好好為何辭職?”
“我畢竟努力做過自己。”
面對接班,有的人選擇出走,先去實現自己職業理想,再回去接父親的班。陳林畢業后先按照自己職業規劃去了一家媒體單位工作。父親當時差點跟他鬧翻,理由是“放著千萬生意不照顧,去給別人干個什么勁。”兩年后,他忍痛辭掉了工作,回家照顧生意。
記者聯系上陳林時,他正在談客戶。雖然他不愿透露家財,但周邊朋友說,“家族做服裝生意,家產近億。”2009年大學畢業后,他通過自己努力進入媒體單位工作,兩年時間里,他工作十分努力,得到同事和領導賞識,在他喜歡的領域里發揮了自己的專長。在此期間,父親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勸說他“回家照料生意”,他也在不斷跟父親周旋,珍惜這可能時間不多的職業生涯。畢竟是自己所選擇專業,他做得很用心。
工作兩年后,他最終被父親說服。在春節過后,他跟領導遞交了辭呈。“當時,同事、領導第一反應就是很驚訝 ,做得好好為何辭職?”陳林說,自己當時不愿跟別人多解釋,熟悉的人他就多說兩句,不熟的人他也不愿多回應。回到家,他花了很短時間適應家里生意。畢竟,平時在家也幫著照料買賣。
現在,陳林已經很坦然面對過去,職業生涯也鍛煉了他的交際能力,憑著自己努力,他很快撐起了家族生意對外所有銷售。“我感覺自己也沒有太大的借鑒意義,不值得采訪 。”陳林告訴記者,“我畢竟努力做過自己。”
糾結的“接二代” 來自家庭:不接班就是不忠不孝? 陳林知道自己不可能總跟家人對抗,最終他選擇了回到聊城繼承家族產業。在做選擇前,他們內心也很糾結:游走在自由跟家族責任之間的群體 ,渴望自我,但又活在父輩強勢陰影下。
林曉是家里的長女,父親從小對自己抱有厚望。她下面還有弟弟和妹妹,但看到父親年紀漸大,親人們總催著她回國 。她放棄了國外生活,回到國內繼承家業。
翔子雖然仍在找項目,但他覺得:“雖然父親從小對我很寬容 ,寬容到我都不知道他的底限在哪兒?但作為家里的獨子,我肯定也要承擔責任。即使我自己創業,也跟父親所從事的行業有關系。”
記者采訪到了青島社科院研究員劉同昌,他介紹說:“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第一批創業的民營企業家已經積累了大量財富,資產也十分可觀。這批企業家現在也逐漸進入暮年,自己的民營企業要交給誰來打理確實是個問題。大部分的企業家首先考慮的肯定是子女,也有大部分的子女承接了父輩們的接力棒。”
“子承父業是中國的傳統,不論從血統上講,還是從經濟利益來講,父輩們的血汗都凝集在企業中,子女接班是順應傳統。大部分企業家在培養接班人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給他們灌輸生意經,或者派子女出國留學增長見識。”
“現在社會很多元,也有很大變數。即使孩子選擇不接班,也不能過于非議。每個人的志向都應得到尊重,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最有前景的行業,也并非必須要舍棄個人志向選擇父親所從事的行業。”
來自內心:自我糾結中做出選擇 “接班接好了,那是老爸傳下來的。接不好,那就是敗家子。”在外人看來,這些“接二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把握著多少人夢寐難求的機會。可他們先要克服的是自己內心里的“小想法”。“無論自己怎么做,總有父親的影子在背后,其實,從心底我十分羨慕那些真正白手起家的人,我想著努力擺脫這些"誘惑"。”翔子所謂的“誘惑”其實是:努力擺脫父親的資源和人脈。“一旦被這些誘惑吸引,我就失去了動力,惰性就回歸了。”
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他想過通過向別人“哭窮”尋找創業資金。
“現在很多行業都存在資金緊張情況,尋找創業資金時 ,我免不了要去哭窮。放在別人身上 ,在一窮二白情況下,拿著項目去求人,可能會有機會得到投資。可放在我自己身上,拿著項目去哭窮,人家指定會說:你來找我哭窮,我找誰去哭啊?”翔子想到了這些結果,所以,他直接沒去做。真正有了孩子后,他想得更多了:“父親一直跟我講,經營家庭跟經營企業是兩碼事。企業經營有進有出,可家庭經營卻只出不進。有了孩子后,各項支出加大,我雖然有車有房,但生活甚至有些拮據。”翔子指著自己經營的咖啡館介紹,“這只是個殼子,盈利甚微。我現在雖然不存在人脈、資金問題,但我缺少沉淀,我要想清楚了再行動。”
在跟自由和家族責任做選擇中,這些“接二代”內心的糾結苦悶缺乏傾訴渠道。時間一久,他們寧愿深埋心底。在采訪中,記者要反復說明采訪意圖,要多次勸說才能使得采訪繼續下去。“即使背景相同的朋友聚在一起,我們也很少談論這些。”林曉告訴記者。
來自社會:并不比同齡人優秀 剛結婚那一年,父親為了鍛煉翔子,讓他跟著一個專家團隊去了緬甸和印度,8個月的時間內,翔子作為經理助理,輔助整個團隊在當地建立工廠。“就是一個打雜的,啥也干,幫著翻譯,也幫著干其他活。”翔子坦言,“整個團隊都是公司內的精英,領頭的是業內的專家,團隊其他成員也都是在國內做得十分優秀的員工。整個團隊十分成熟,合作也很融洽 。”在這樣一個團隊中,翔子從同齡優秀員工身上學到了很多 ,“結實這些從底層干上來的優秀員工,是這次出去的最大收獲。”
“雖然"接二代"接班并無懸念,但"接二代"的平均能力,還是要低于他們同齡的優秀經理人。這不難理解 ,既有成長環境的區別,也因為后者是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青島社科院研究員劉同昌介紹說。
“社會現在面臨著很大變革,企業經營模式也從傳統向現代化轉折。民營企業發展也面臨很大突破 ,能否把優秀經理人真正引入,將是決定未來20年民營企業成敗的關鍵。”劉同昌說。
“此外,隨著社會發展,私營化發展也隨著有很大突破 。我們現在正在搞分配方式改革,這些民營企業家們擁有了一定財產后,是否也考慮捐贈出一部分回饋社會。社會多元化發展,民營企業家也并不是把所有財產都傳給孩子。美國比爾·蓋茨就宣布把所有財產捐給社會,不給子女留財產,中國民營企業家也應該考慮回饋社會。”
記者手記 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在社會對“富二代”整個群體的批判中,很多人覺得“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魔咒很難打破。所以 ,這個群體的很多努力者選擇了低調行事。
對于紈绔子弟 ,有的民企曾醞釀過成立“敗家子基金”,讓不合適的第二代不必加入企業就衣食無憂,不失為高招。
對于那些接班興趣確實不高的第二代,其實不用勉強,因為做企業千辛萬苦,需要極大的內在動力,是不能強求的。匯源的朱新禮,沒有馬上要求退伍的兒子介入經營,更沒有規劃其接班,因為其更愿意追求企業之外的事業。這樣做是理智的。
對于能力欠缺的第二代,創始人不能被期望沖昏頭腦。力帆的尹明善很清醒,當看出兒子尹喜力經營工廠心不在焉時,另外聘用廠長輔佐他,后來派他去經營足球,發揮其所長。
無論社會怎么發展,時代如何更迭。人最本性的東西不會變,順應本性,量力而行。(應采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記者 李敏
作者:應采訪者要求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