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春蠶”、“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這些人們對教師習慣化的贊美稱謂,將教師放在社會高期望值的聚光燈下。但是眾多教師的辭職意向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在這么多以贊賞犧牲與奉獻為主的美麗比喻背后,是不是少了一些對教師個人成長與心理需求的關注?目前,對教師個人發展的心理支持與關注在很多學校仍然是一個盲區。
長期以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時甚至將教師看作是傳遞知識的機器。有關教師自身成長的內容,很難在教師教育的內容中尋覓到,特別是在強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今天,這種現象則更加明顯。
教師的辭職意向說明了什么
當前教師這份職業相對比較穩定,尚未找到其他可替代的職業。然而,一旦教師產生辭職意向,肯定會減少教育教學的精力與時間投入,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育質量。
我們曾經進行過一項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在這項調查中,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辭職意向進行了相應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一個和教師這一職業相當或者稍差一點的職業,你還會繼續做教師嗎?”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728名中小學教師中,有1/3的教師明確回答:“不會,趕緊改行!”這表明我國有1/3的中小學教師存在著明顯的辭職意向。其中,中學教師的辭職意向高于小學教師,教齡在4-15年的教師的辭職意向高于教齡在21年以上的教師,高學歷教師比中低學歷教師更容易辭職,年齡小的教師比年齡大的教師更容易辭職。
所謂辭職意向,是指教師有離開目前職業的傾向或打算,或有離開教師職業的明確、具體的意圖。教師一旦產生辭職意向,就會引起諸多不良后果:工作熱情降低、不認真對待教學,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所以,減少教師的辭職意向、保持其工作熱情對維持教師的職業形象和保證學生的正常發展至關重要。
雖然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并沒有看到教師大量辭職的現象,這是因為當前教師這份職業相對比較穩定,尚未找到其他可替代的職業。然而,一旦教師產生辭職意向,肯定會減少教育教學的精力與時間投入,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育質量。
是什么原因讓這么多的教師產生了辭職意向?我們的研究發現,職業壓力與教師的辭職意向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即職業壓力是職業倦怠產生的主因。從我們對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訪談結果中可以看到,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即個人的職業發展壓力、工作任務壓力和社會壓力。總而言之,職業壓力已成為教師難以承受之重。
多些人文關懷 還教師生命以尊嚴
一旦擁有教師頭銜,似乎就馬上變成了“完人”或“圣人”,無欲無求,無私奉獻,無需進行自身心理的完善,無需關注教師的心理需求,使得對教師個人發展的關照成為我們今天學校教育的一個盲區。
超負荷的職業壓力,使部分教師的心理空間被嚴重擠壓扭曲,產生心理問題,呈現辭職意向,都是可以預測到的結果。經常可以聽到教師們這樣的心聲:“以前我一向不服輸,工作再苦再累都能忍受,可近來不知何故,開始變得脆弱、多慮,常常是事情還沒開始做,便事先設想出多種后果,老是擔心教不好課,擔心教學質量上不去,擔心最后考不過人家……總之,考不完的試,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壓得我透不過氣來,整日惶恐不安、心緒不寧,幾乎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這一方面反映出當前在教學任務繁重、升學壓力過大、工作超負荷的現實情況下,許多中小學教師真實的生存狀態;另一方面,也表明社會和學校對教師人文關懷的缺失。傳統的教育觀念一直將教師看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社會中的精英階層,是知識與道德的擁有者,一個人一旦擁有教師的頭銜,似乎就馬上變成了“完人”或“圣人”,無欲無求,無私奉獻,無需進行自身心理的完善,無需關注教師的心理需求,使得對教師個人發展的關照成為我們今天學校教育的一個盲區。
教師感受不到自身生命的尊嚴,教學變成了知識傳遞的重復性過程,教育變成了行為規訓的簡單化過程,過高的職業壓力導致職業倦怠出現,教師出現辭職意向等問題行為則成為一種必然,所以,教師職業呼喚人文關懷,人本化的教師教育與教師管理是幫助教師走出職業困境的有效途徑。
關注教師自身發展是時候走下“神壇”了
我們對教師職業價值的認定,在關注社會價值的同時,不能失去對教師個體價值的尊重,不應將學生的發展建構在犧牲教師的基礎上。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強調的是教師的社會價值、教師的工具價值,但是很少真正去關心教師自身的發展、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成長。一方面將教師放在“神化”的位置上,使其高處不勝寒,同時又讓教師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責任,步履維艱地蹣跚前行。
現在對教師的要求真是越來越高了,教師是蠟燭還得兩頭燃燒。過去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說一桶水也不夠了,因為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得這么快,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途徑這么多,現在的教師應該是什么?當下時髦的比喻是“水龍頭”,需要時一打開,知識的水就嘩嘩地流出來了,可源頭的活水又該如何注入呢?
究其原因,這或許并不是學校教育自身的問題,也有其重要的社會背景。在現實生活中,在社會的期望下,人們習慣性地將教師比喻為“園丁”、“春蠶”、“蠟燭”、“晚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特別是每年教師節來臨之前,這么多關于教師的稱謂和贊譽全都拋給了教師,但是反思之后,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在這么多美麗比喻的背后,實際上失去了對教師個人成長的關注。
教育發展到今天,已經不能只停留在完成文化傳承、知識傳遞之上,停留在只需學習與繼承,不用思考也不會創造的水平上。教育的使命應當是把一個人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燒起來,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于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一個只知埋頭耕耘知識的“園丁”、只會無目的吐知識之絲的“春蠶”、每天不斷燃燒自己的“蠟燭”、按照固定工藝流程裝配產品的“工程師”,如何能夠讓被教育者內在生命的價值凸顯出來,如何能夠培養出充滿求知欲、創造性的生命個體?因此,我們對教師職業價值的認定,在關注社會價值的同時,不能失去對教師個體價值的尊重,不應將學生的發展建構在犧牲教師的基礎上。教師的職業應當是社會外在價值與個體內在生命價值之間的統一,教師教育也應當去除功利化的頑疾,真正使教育者從教師的職業中尋求健康與快樂,達到外在的工作成就與內在的生命尊嚴之融合。
把“外在的必須”變成“內在的應當”
教師培訓的內容、方式都是統一劃定的,教師培訓部門的任務就是落實、完成這些培訓計劃,把教師無形中看作是沒有專業發展能力、沒有自我提高愿望的人。
對教師個人發展的關注,為什么在教師教育的實踐中難以體現?究其原因,同樣脫離不了教師教育的價值困境,即沒有將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讓教師在崇高與卑微的兩難命題中,體味著無奈與掙扎。教師是人,不是教學的機器,在專業發展的同時,同樣離不開個人發展,同樣需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這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對教師個人發展的忽視直接導致教師心理素質的降低和問題行為的頻生,導致辭職意向等教育實踐困境的出現。
學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教育的過程,應當是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教師不再是傳遞知識的機器,而是主動的參與者,以自己的經驗、自己的體會參與對話與交流。
每一位教師從他做教師的第一天起,就有一種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每個教師都渴望成為一個好教師,每個教師都在努力向優秀教師的目標邁進。當前教師教育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對教師主體性的漠視,沒有看到或考慮到教師自身的內在需要,教師培訓的內容、方式都是統一劃定的,教師培訓部門的任務就是落實、完成這些培訓計劃,把教師無形中看作是沒有專業發展能力、沒有自我提高愿望的人,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可現實是,我們今天的灌輸式教師教育方式,無形中壓制了教師自身發展、自我完善的內在潛力。教師教育效果的形成,還需要教師個人自覺進行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完善,把“外在的必須”變成“內在的應當”。只有經過一個人自我內心體察、自我修煉,才能把客體的教育規范轉變為主體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