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黃浦區把“辦學生喜歡的學校”作為新一輪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教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換言之,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是學生喜歡的教師。“做學生喜歡的教師”,是每一位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
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必須先做人。因為,做人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美國首位華裔市長黃錦波博士說:“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對于教師這一職業來說,道德規范的意義比一般職業顯得更加突出。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教師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莫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對世界觀的看法,進而積淀為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把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所謂師德,乃為師之品德。更進一步說,現今教師的角色定位已不再是傳統的“嚴師”,而是以人格魅力啟迪、感染學生的“人師”。為“人”師者,首先應該目中有“人”,這樣才能教書育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師德的價值不僅在于教師的自身發展,更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還要有真正的專業水平。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建構精深廣博的知識結構,廣泛涉獵,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教師,在專業上一定要“術業有專攻”,一定要盡力超過所有的學生。這樣才能站在學科教育思想的高度,高屋建瓴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視界,在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方面,真正起到引領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專業發展,不是光靠口號和理論就能支撐起來的,它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和途徑。因此,要讓教師“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學校必須通過營造氛圍,優化管理,為教師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環境。只有讓教師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面對學生,才能使教師心情舒暢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喚起“教書育人”的熱情。
總之,“辦學生喜歡的學校”,關鍵在教師。只有讓教師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讓學校成為學生的樂園,讓讀書學習成為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的教育才能贏得家長和社會的認可,才能創建學校自己的品牌特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宏偉目標才真正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