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科學發展 再創教育輝煌
——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小學教育發展側記
前言: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精髓在于實踐,重在實際行動。
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小學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依靠獨特的地域文化,開展“博愛、博學、博覽”的“三博”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養成和感恩教育,著力培養博愛的校風、博學的教風、博覽的學風,建設博愛的學園、博學的花園、博覽的樂園,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創新發展教育平臺,實現小學校---大發展、小學校---大課堂、小學校---大教育的旗幟鮮明的教育理念,促進教師干部的崗位服務意識,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受到了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和好評。
近日,筆者來到護國寺小學,對該校進行了實地探訪,并對湯國強校長進行了專訪,他向筆者介紹了學校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來,走過的不凡歷程。
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小學始建于1953年,與有700年歷史的護國寺一墻之隔。2003年,該校與北京市西城區劉海小學合并,教學規模不斷擴大,現有10個教學班,231名學生,教職員工27名。
近年來,該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教職員工的辛勤努力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湯國強校長到護國寺小學工作后,堅持實踐科學發展觀,結合學校實際,大力開展“三博”教育,使學校各項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開展“三博”教育 提升教學質量
護國寺小學有著優良的教育傳統,建校半個世紀以來,學校始終恪守以文化育人、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修養的教育之道。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大潮中,以湯國強為核心的校新領導班子,在秉承學校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提出了“三博”教育的新思路,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博——按照漢語字典的解釋,就是“多,廣,大”。“博學、博愛、博覽”即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廣遠的學識、無窮的愛心、寬廣的見識。著名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手書“博愛”,表達了自己建立博愛天下、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
護國寺小學“三博”教育的第一步是營造博愛的校風、博學的教風、博覽的學風,作為這種教育理念的提出者,湯國強校長在具體實踐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營造博愛的校風,關鍵在學生。博愛——具體到小學階段,就是要塑造學生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工作中,該校注重樹立廣義的道德觀,充分發揮學校顯性德育課程的主導作用,從而根本上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在管理上,學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行班級值周制度,以便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校管理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時,還組織學生依據行為習慣評比標準和學生實際表現,找出存在的問題,變原有的說教為他們的自律行為。此外,該校還組織了多種活動,將博愛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感受博愛教育的魅力。該校還通過全體師生為附近街道掃雪活動,教育學生改變社會上各掃門前雪的現狀,告誡學生改變觀念,方便別人就是方便自己!!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實事求是,扎扎實實的做事,和諧發展。
營造博學的教風,關鍵在教師。廣大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教風如何,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教學狀態,而且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密不可分。博學——前提是要學,學習的內容多了,自然就能達到博的效果。為此,護國寺小學給廣大教師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機會,他們以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教學能力的提高為切入點,通過專家引領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學習、培訓、研討等多種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促進博學教風的形成。
學校先后邀請了市區教科所、小教科、教研室等多位專家領導,為教師做報告。通過專家的指導,使教師能準確地把握教材,改變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學校還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先后組織教師外出參加講座、培訓,鼓勵教師多學習、多充電,多次組織讀書會、座談會,查找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營造博覽的學風,關鍵在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健康成長,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教育學生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護國寺小學積極利用和創設各種載體,努力提高學校建設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校園、走廊、教室、網絡等各種空間,提高文化的覆蓋率;在每個班級設立環保角、生物角,由學生自主管理;還完善了圖書館和圖書角建設,添置學生喜歡的各種圖書,定期開展讀書日、讀書節活動,引導學生在書籍的海洋里遨游,為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
“三博”教育的開展為學校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提供了契機。在此基礎上,學校還依托養成和感恩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提供了保障。
開展養成教育 提高學生素質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湯國強校長認為,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護國寺小學從實際情況出發,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進行了諸多探索,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姿,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護國寺小學的老師們都要求學生貫穿于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采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提醒。學生聽課過程當中,該校老師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的同學,教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果。對于一些聰明且小節也比較注意的優生,他們非常重視其自學能力,以至達到人盡其力的目的。
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范即屬于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范?主渠道在課外。護國寺小學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范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著示范,而后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針對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的不良現象,該校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對學生進行指導、示范。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扔垃圾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
爭取家長配合,共同做好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督促工作。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督促工作,對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為重要。護國寺小學采用家校通或開家長會的方式加強家校聯系。每學期開學,學校還向學生家長發公開信,此舉不僅受到廣大家長的普遍關注,而且對開展養成教育、加強家校聯系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開展感恩教育 培養時代新人
湯國強校長認為,學校的感恩教育不僅局限于感恩父母,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從感恩同學、感恩教職工、感恩社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護國寺小學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恩父母--強調“孝敬”;感恩教師--強調“主動學習”;感恩職工--強調“養成習慣”;感恩社會--強調“責任奉獻”。該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中,重點仍以感恩父母的教育為基礎,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父母的辛苦,通過感恩日記的記錄與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感恩父母之情,從而在行為上自覺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擔家務,自覺改正問題。每年的母親節和父親節學校都要開展相關活動。
該校還通過開展做小老師,做清潔工或食堂工人的體驗活動以及觀察、采訪等活動,了解教職工的辛苦,從而主動學習,養成不亂丟垃圾、不浪費糧食,對教職工有禮貌等良好習慣。
感恩同學的教育活動滲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生活中;感恩社會,看似離學生遙遠,但定位為責任奉獻,從身邊小事做起,則很具有可行性……通過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該校學生都懂得了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付出,做人要常懷感恩之心,并應把感恩之情內化為實際行動,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回饋他人和社會。護國寺小學感恩教育的開展為教育教學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點,現在,該校正在感恩的強大精神動力下,為學校未來謀劃新篇章!
結束語: 五年的規劃,凝聚了湯國強校長無盡的希望。他為學校規劃的宏偉藍圖是,通過五年的發展,到該校六十周年時達到以“博學的教風、博覽的學風、博愛的校風”為特色的“小學校、大課堂”、“小學校、大教育”、“小學校、大發展”的教育格局,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領導對教師的服務意識,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帶領全體師生在發展、傳承、創新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形成領導敬業、教師第一、學生為本的教育氛圍,讓教師感受到工作的幸福,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家長認識到學校的前景,讓社會感受到學校教育養成的無限魅力!
當然,要實現上述宏偉藍圖,離不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和幫助、離不開廣大師生的支持和配合,離不開學校領導班子的探索和進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相信在以湯國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在全校廣大師生的努力下,護國寺小學的宏偉藍圖一定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