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本,做好教學設計
北京市第八中學分校曾國榮
要真正培養學生能力,就要求我們以學生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真正確立,首要的是需做好教學設計。可以說,做好教學設計則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我們落實新的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尊重學生主體,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必須從做好教學設計入手。以學生為本,搞好教學設計就必須——
一、要從“學” 的角度,設計“教”的任務。新課程理念促進了“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模式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來確定學生“學”的任務,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例如,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訓練中學生反映這是他們的難點,急需指導。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反應出的問題是很復雜的,關鍵之處在于教師要找到突破口,思考如何去化繁為簡,變難為易。在復雜的頭緒中,為了培養學生語言模仿能力,我們便可以設計了“句子仿寫”的專題;為了增強寫人、敘事文章的生動性,我們也可以設計“動作描寫”的教學專題,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要從“學”的角度,設計“學”的目標。面對一定的學習任務,要求教學設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知識結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來確定學生的課時目標。課堂教學時間的時限性和教學信息的多樣性,要求教學內容集中、明確。凡是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弄懂弄通的東西就應盡量少講或不講,對一些次要的內容,可輕描淡寫,而對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則應濃墨重彩,講深練透。例如對于動作描寫,學生通過閱讀已有一定積累,在設計上我們可以在體會動作描寫的作用上點到為止,將重點、難點定為如何做到準確用詞,生動細致描寫人物行動。圍繞這一重難點,便可以設計一系列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三、要從“學”的角度,設計“學”的氛圍。學習是一種身心活動過程,學習環境,特別是心理環境很重要。教學設計如果能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例如在動作描寫的教學進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生活實際,通過錄像等再現他們校運會熟悉的情景,展示他們感興趣的圖片,播放他們愛看的NBA視頻等環節,讓學生躍躍欲試,進而去思考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形成探求的心理。另外,教學評價要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不僅要對學習目標有明確的導引作用,而且要能恰到好處地營造平等、寬松的氛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知識基礎、認識能力、興趣傾向、學習態度都不盡相同,在課上我們就可以設計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環節;甚至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確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分別從他們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等角度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激發他們的興趣,營造學習的良好氛圍。
四、要從“學”的角度,設計“學”的方式。新課標要求我們關注課堂學習的方法。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方式應該是靈活多變的,除了“聽講”、“問答”以外,學生還可以以“討論”、“互評”、“自主”、“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教學設計必須綜合考慮,體現學習方式多樣性的原則。例如,在動作描寫的教學設計中,在不同的環節中,在學生嘗試過程中,我們可以設計自主思考和討論、交流、評價等方式,以促使學生能較順利地分析所學的片段,揣摩人物動作、心理,并模仿片段去設定寫作目的,去仔細斟酌、遣詞造句。只有這樣,才能力圖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
五、要從“學”的角度,設計“學”的進度。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語文能力的提升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依據學情,精心構建成連貫的環節,使學的過程有一定的趣味性、啟發性和科學性,特別是要具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要設置坡度,循循善誘,讓學生得以拾級而上,逐步提升。例如,為了讓學生學會生動地描寫動作,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已有的閱讀經驗入手,提煉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要求;接下來讓學生用動詞描寫圖片中的人物舉動;再讓學生嘗試斟酌用詞,來完成句子,刻畫人物特點;然后過渡到分解人物行動過程,改寫作文中常見的病例;最后讓學生欣賞視頻,學會觀察,把握人物行動的關鍵瞬間,進行細致描寫。課堂實踐表明,清晰、流暢的教學設計,往往能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和暢快的節奏、自然的高潮,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自信、積極的情感態度。
總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必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構思;必須兼顧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考慮。教學設計的科學合理,反映了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的經驗,更體現了其在教學中豐厚的功底與獨到的藝術。無論是在教學設計方面,還是在課堂實施方面,我們都應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促成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