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編輯:中國教育品牌網www.aoli.net.cn 發布時間:2012/1/1 23:55:58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前社會的最大主題,而文化因素深深地植入和諧社會建設中,它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校園文化(主要指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精英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夠以其超前性、導向性和示范性影響和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文明、高雅、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感染社會大眾,引導和帶動社會文化健康發展。因此,研究高校德育如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就十分必要。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現實的校園文化不是平面的、封閉的,而是立體的、開放的、豐富多彩的。因此,考察校園文化就必須按照校園文化要素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從不同的視角,綜合并立體地把握校園文化。從校園文化質態構成看,校園文化分為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次。
校園觀念文化也可稱為精神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在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為校園全體成員認同、遵循,并帶有該校鮮明特色的思維方式、價值體系、道德規范、心理氛圍和思想觀念等;它是校園文化的抽象和升華,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從深層影響著每一個校園人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為。
校園制度文化是一種以校園制度體系為依托,反映高校組織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園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層內容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態,是校園文化精神在學校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它保證了學校秩序的正常運行,規范著每一個校園人的行為和作風。在今天的高校改革中,制度創新是推動高校發展的重要途徑。沒有不斷的制度創新,就不能在實踐上促進思想觀念的進步、校園文化的發展。
校園物質文化層次主要指學校的教學設施、生活設施,校園自然生態環境等實物形態表現出來的內容。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形象化和實物化,是精神文化按照一定的規則經過實踐改造以后的積淀,是校園文化最直觀的內容。在校園的整體布局、校園建筑結構特點及風格、校園自然生態環境等物質建設上,通常凝聚了一定時代的一所學校的文化思考,是反映高校積淀形成的校園文化內涵的特征之一。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通過師生的活動形態表現出來,是學校日常生活中人們最經常、最直接感受和表達的校園文化形態。校園行為文化包括校園內人們的日常言行和開展的各種學術性、娛樂性活動。校園行為文化是活文化,師生行為中變化著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工作方式等,都不斷生產和反映著變化的價值觀念與文化氛圍。
和諧的校園文化不僅指校園內各種文化之間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還包含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這個大系統的協調和諧。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培育全面和諧發展人才的精神保證和支柱。因此,在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關注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顯得格外重要。
二、德育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校園文化與學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補性。校園文化和德育的目的都在于育人。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途徑之一。校園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校園人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引導和教育。生動活潑、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團結、教育、引導師生的有效方法,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平臺,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優美的校園環境能使師生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有助于激發師生的愛校熱情,啟發師生的創造力,對于學生養成開朗性格,形成高雅氣質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制度文化維護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有助于促進大學生養成文明舉止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良好的德育又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
1.校園精神文化與德育相互促進與包含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學校的精神文化越發達,越能凝聚師生的意志、激發師生的追求、振奮師生的精神。校園精神文化的發育、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學校德育教育。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目標、教育思想、學校精神、校風學風、學校道德,這些都是屬于德育的范疇。在大學校園里,各種各樣的德育形式,如學生自己組織的思想教育活動、形式主題報告、辯論比賽、演講會、文體活動等等不僅構成了校園文化的一道風景,而且通過提高師生的人文精神,思想修養,支撐和充實了校園精神文化。
2.校園制度文化的形成和貫徹離不開德育的保證作用
和諧校園的建設需要構建科學的、民主的、人本的學校管理制度文化,通過制度的形式規范師生的行為,起到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境界的作用。發展校園制度文化,當然要加強制度管理,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也不能忽視了道德建設的作用。推進道德建設是發展校園制度文化一項重要的策略。制度是強制的,而思想道德是正面的引導,不帶有強制性,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可以將制度的遵守由被動變為主動,由他律到自律,最終化為一種良好的素養。
三、德育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應充分發揮德育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作用。在任何時候,德育都是傳播和強化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傳媒以電視、報刊、網絡構成多種信息渠道,加速了文化的傳播。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各種非理性的、低俗的、迷信的文化進入校園,入侵青年學生的精神世界,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必須創新德育途徑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1.德育能促使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
校園文化最活躍的因素是人,人最直接地展示了校園文化。只有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團結和諧、理解支持的和睦關系,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強大合力。
首先,教師要在研究學生、理解學生、相信學生的基礎上,用心啟發、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學生平等、友好相處,用真情去關心人、教育人、培養人,努力為學生排憂解難,做學生們的良師益友。現代德育要求教師與學生形成平等的、協作的人際關系。教師不僅要以“教育者”的身份,更要以“引導者”、“促進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加強與學生的接觸和了解,增進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只有理解、尊重學生,承認學生個性化的存在才能激起對方內心的共鳴,也才能得到對方的理解與尊重。也才能達到雙方的和諧交流。同時,學生也要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彼此信任和相互關愛。
同時,校園里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成為阻礙學生之間關系和諧的因素。大學校園里的貧富差距問題日益突出,使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思維模式、人際交往模式乃至心理上形成較大的不同。要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就需要消除這一經濟差異引起的不合理的價值判斷。因此,德育應倡導一種通過學習知識能力的強弱、思想的厚薄、道德品質的高低這些標準來重新整合學生的身份,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使所有學生在平等的“大學生”身份下,站在平等的心理起點上進行競爭。使學生在專業知識,道德品質修養,人文思想這些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得到標準的鑒賞,越能獲得別人的尊敬,越有榮譽感。
2.德育能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素質,推動和諧校園文建設
教師文化素質的提升要以師德建設為核心,師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示范作用。大部分教師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強,能夠“嚴謹治學”、“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擁有良好的師德規范,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價值觀也沖擊了部分教師,造成了價值觀念出現了偏差。而我們的大學德育,長期以來都將工作重點放在學生身上,忽視和淡化了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應充分利用理論學習,報告會等多種渠道,引導教師樹立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理想,堅定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使教師自覺地規范自身的言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