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面塑大師何曉錚的弟子”、“‘何派’面塑第二代傳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傳承人”——這些都是姚惠敏的頭銜
電磁灶、蒸鍋、面盆、圍裙……這些本應出現在廚房的東西,卻出現在一間教室里。上課時,老師和學生們圍著圍裙和面、團面,用面做各種面塑作品,學生們可以自由走動,可以說話,可以大聲笑,這間教室是屬于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面塑老師姚惠敏和她的學生們的。
提及這位姚老師,翠微小學的學生們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她。自1998年學校開設面塑課開始,翠微小學的學生都會跟隨姚惠敏學習面塑。記者去采訪姚惠敏的時候,正值課間,記者和姚老師要從學生們中間穿過去,記者發現,所遇見的孩子都會主動跟姚惠敏打招呼:“姚老師好!”而姚老師大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他們都說是我的‘粉絲’。”姚惠敏笑著告訴記者,“盡可能地記住每一位孩子的名字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山東面塑大師何曉錚的弟子”、“‘何派’面塑第二代傳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傳承人”——這些都是姚惠敏的頭銜。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學生們對姚教師的評價是什么都會。事實正是如此,除了面塑之外,剪紙、鉤毛衣、糖畫等,都是姚惠敏的“拿手好戲”。
“我就是喜歡手工做的東西,喜歡研究,喜歡動手做,所以自學了很多‘小手藝’。”姚惠敏告訴記者,有時上課前,她會在教室里的辦公桌上插上幾支剛做好的、精美的糖畫,獎勵給當天課上表現好的孩子,“孩子們一看見這節課有糖畫,都爭相表現,課堂效果更好了。”除了糖畫,有時姚惠敏還將自己的剪紙作品送給學生們以示獎勵。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的話,一直是姚惠敏教學路上的“警世恒言”。“孩子們在玩面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姚惠敏告訴記者,一個面團,孩子隨手揉成個圓球,他們就叫它“乒乓球”;多揉幾個,放在一個捏出來的碗里,就可以“吃元宵”了;拉長,再捏出一根根細須,就是“胡蘿卜”;用塑刀把一塊方面切幾下,再加上幾個圓輪子,轉眼就變成了一輛小汽車……
“孩子在這種‘過家家’式的‘玩面游戲’中激起了強烈的學習欲望。老師只要靈活運用教育技巧,激發孩子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并給他們帶來新的審美體驗。”姚惠敏對此深有體會。
然而,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身為面塑老師的姚惠敏,其實是美術老師出身,至今仍負責部分美術教學任務。大學畢業后,姚惠敏就一直在小學擔任美術老師。1996年,出于興趣,她跟北京面塑大師潘大洪學習面塑(后拜到山東面塑大師何曉錚門下);1998年她調到翠微小學任教,當時的翠微小學校領導敏銳地看到姚惠敏面塑手藝方面的能力,專門為其開設了面塑課堂。從此后,學校每年除開設面塑課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報名參加面塑興趣小組。
“這些年來,我能一邊學,一邊教,幸運地將興趣變成職業,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學校,‘翠微’一直對我們老師的專業成長和個性化發展十分支持。”姚惠敏告訴記者,今年,翠微小學還幫助她出版了《同心玩捏面塑 巧手融匯古今》一書,將她的面塑教學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這是學校對我個人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在姚慧敏的這間教室里,陳列著各屆學生的優秀作品,還有許多學生們沒有完成的“半成品”。一些學生放學后,會要求在這里多做一會兒,而姚老師總是耐心地一直陪著學生,直到他們將作品完成。
如今,姚老師的課堂成為最受學生們歡迎的課堂。每次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還沒做完呢”、“怎么就下課了呀”、“這節課這么快就上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