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圖書市場教輔書熱賣
9月3日下午,南寧圖書批發市場門前,一個男生正幫助另一個男生把一本大字典使勁往書包里塞,書包里裝了不少書,其中好幾本是教輔書。圖書批發市場里,正在選購各種教輔書的學生和家長隨處可見。從市場里走出的家長和孩子,或拎或拿,多多少少都有教輔書在手。
記者轉到南寧書城五象分店,看到前來選購教輔書的家長、學生也是絡繹不絕。書城還特意推出“秋季教輔書大聯展”專柜,按年級分門別類,各種教輔書眼花繚亂。
小剛是邕寧某中學的初三學生,當天和媽媽一起來買教輔書,一氣買了五六本,有各科題型精選、綜合測試等,媽媽還幫他挑選了幾盒英語磁帶,說要練習口語。“準備考高中了,要多做練習。”小剛的媽媽對記者說。“買這么多,能看完嗎?”對記者的問題,小剛說,老師并沒有要求學生買哪些教輔書,他挑選時就先翻翻,看看里面的題型和分析,覺得不錯的就買。
一對夫婦帶著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買教輔書,選來選去選了一本語文闖關教輔、一本數學單元測試和一本習字帖。孩子的爸爸說:“不懂買什么,隨便買了兩本。”
調查:多數家長買教輔書心里沒譜
在圖書批發市場、書城以及本報“南國家長會”QQ群,記者隨機調查發現,新學期家長花在孩子教輔書上的費用少則幾十元,多則一兩百元左右,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加。十多位家長和學生中,大多是自主購買教輔書,但對怎樣挑選都挺茫然,要么是“孩子看中哪一本就買哪一本”,要么是“選黃岡、海淀區或人教社的版本”,或者是聽誰家家長或孩子說哪一版本好就跟風買,也有個別是根據老師推薦的版本來買的。
王女士的兒子在某鄉鎮小學上五年級,開學后她讓兒子根據老師開的單子去買了教輔書和學習用具,單是語文科就買了三本,有同步作文訓練、同步練習等。王女士說:“只要是老師要求買的,我們都滿足。”
唐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初一,她坦言,“不知道該給她買什么輔導資料。一般是她自己覺得合適就買,挺盲目的”。
為女兒選教輔書,陸女士在家長當中是比較理性的一位,她認為每個孩子特點和學習情況不一樣,選教輔書也應該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我女兒上初二了,她的總結能力比較差,不適合做大量題型,所以我就幫她挑選了一些精選題型類的教輔書”。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盡管買的時候家長很慷慨,但事實上很多學生都不能把教輔書上的練習全部做完,除了那些學習能力很強的學生,比如唐女士的女兒從兩歲開始就培養閱讀習慣,上小學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她自己買的教輔書都能輕松地完成”。孩子念初二的尤女士則說,“上學期給孩子買了8本教輔書,每科一本,他一本都沒做完”。
建議:買教輔書別“全面開花”
對一些家長而言,買教輔書似乎成了一種心理安慰,總覺得買得越多心里越踏實,孩子不停地做練習才能取得好成績。記者采訪了幾位老師,她們都認為,教輔書宜精不宜多,家長們如果盲目給孩子買教輔書,只會給孩子增加負擔,學習效果適得其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中班主任告訴記者,根據“減負”要求,科任老師不會再搞題海戰術,但是如果僅靠學生完成課本上那幾道作業題,想要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是很難的,在這種壓力下,老師選擇內容比較好的一兩本教輔書向學生推薦,學生自愿購買,這樣好過學生和家長自己盲目地買。
南寧三中的語文老師梁惠紅認為,從高中語文科來看,像語文基礎知識手冊這樣的教輔書,對學生幫助比較大,“因為一些在高中出現的語法,初中并沒有教過,初、高中語法的銜接出現了空當,基礎知識手冊對此有詳盡的講解,能彌補這個空當。還有,像文言文翻譯這類教輔書,也是學生需要的”。有些學生喜歡買教材全解類的教輔書,梁惠紅表示,她并不建議優秀生買這類教輔書,“對他們來說,聽老師課堂上的分析思路更重要”,但是,如果是基礎比較弱的學生,教材全解還是可以拿來參考。總之,教輔書還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不同的教學情況來選擇,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
“不是每個階段都必須用教輔書。”南寧市教科所教研室主任耿春華認為,小學階段的家長沒有必要為孩子盲目地添加教輔書,“低年級學生培養學習好習慣、學習興趣更重要。如果過早搞題海戰術,會讓孩子厭學,效果適得其反。過度依賴教輔書,會導致學生上課聽講不專心,其實,只要學生能夠專心聽課,認真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就足夠了”。而對畢業班的孩子,家長挑選教輔書也應該依據孩子的情況,“哪一科弱一點,可以選正規出版社組織優秀老師編寫的同步練習,適當補一補”。
耿春華說,現實中她見到的例子總是家長買的多,孩子做的少。不少家長毫不吝嗇地給孩子買各種教輔書,但事實上很多孩子只翻了翻就放一邊去了,到了期末書基本還是原封未動,最后這些“新書”只能被當成廢品賣掉。
“還有一些學生對教輔書挺心煩。功課已經不少,教輔書讓他們心堵。不如讓孩子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有趣的課外讀物。”耿春華建議家長們,“學校減負了,家長應該相信老師,不要給孩子增加‘家長作業’,增負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