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西部高原欠發達地區,長期面臨著人才短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困境,高校如何變劣勢為優勢,在逆境中突圍?“最根本的就是立足高原需求,增強造血能力。”青海大學黨委書記俞紅賢說。
近年來青海大學以高原為特色,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動力,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培養了近20萬名具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高原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青海大學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彰顯高原特色,積極主動順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學科專業設置與三江源生態、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契合,打出了一張亮麗的高原特色牌。
“學校先后組建了生態環境工程學院、地質工程系等,增設了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環境生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專業,在三江源生態、藏醫藥學、高原農牧業、鹽湖化工和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鮮明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俞紅賢介紹,僅我國最大的鉀肥工業生產基地——青海鹽湖集團就有1400余名青海大學畢業生;青海省水電行業、農牧行業、地礦測繪行業分別有70%、70%、50%以上的技術骨干來自青海大學。
面對青海大學本科生中本地生多、民族生多、農村生多,學生學業起點不同,生源質量差異大的實際狀況,學校探索以生為本的教學管理機制,推進系列教學改革。
“在英語、數學和物理等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中實施分級分類教學;在實踐性強的院系或專業探索‘3+1’、訂單式人才培養;聯合支援高校搭建‘2+2’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校校、校地、校企、校所’聯合培養人才新模式。穩步推進學分制改革,實行彈性學制,努力使每一名學生都能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俞紅賢說。
在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方面,青海大學堅持“以學為中心”,全面深化課堂教學和考試制度綜合改革。按照分類建設模式,持續推動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等建設。自2005年起設立夏季小學期,先后邀請400余名專家、教授來校講學。在招生方面,針對生源特點,強化預科教育,提升生源質量。堅持教學科研雙輪驅動,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及學科前沿知識融入到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編寫、畢業論文選題中,推動科研與教學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實現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