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的特色建設,或者說特色學校建設,是一個熱詞。曾有一段時間,有些區域作為推進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要內容,或者叫重點項目。即使發達地區也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工作目標,一時間校校找特色。比如在一個區域內,有的是象棋特色,甚至還可以再分為中國象棋特色、國際象棋特色;有的是舞蹈特色,甚至還可以再分為健美操、街舞、民族舞等;有的是外國語特色,除了英語之外,再選擇一兩個班學日語或俄語或法語;有的是學制特色,除了整體的六三學制之外,再找兩個班搞五四學制,學校兩軌制,等等。對此,我總感覺有點異樣,不倫不類,或者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
我常常問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發展學校特色?要求“校校有特色”,且一般是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求每一所學校發展一個特色,舉一校之力發展這個特色。誠然,如體育特色、藝術特色、誦讀特色、書法特色確實很有成效,而其他平平,得過且過。這符合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嗎?這符合孩子的發展個性需求嗎?義務教育是不能擇校、也不允許擇校的,假如孩子對學區學校的特色不感興趣,沒有需求,怎么辦?住在街東頭的孩子必須發展體育項目特色,住在街西頭的孩子一定只能發展藝術特色,如此符合教育的個性化發展原則嗎?我認為,以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指導學校的特色發展,往往是當下不少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思路。零擇校政策與學校特色發展的要求,是不是不吻合、不接軌?
假如,真的這樣誠心誠意地發展學校特色,也真的可以寬容,不便多非議。遠遠望去,一眼就能辨別出這所學校、那所學校的鮮明特點也罷了。孩子不幸中的大幸,多少學到了一點“絕活”,盡管不愿意、不是自己的本意。問題是,許多地方、許多學校的所謂“特色”,在學校內也只是針對一部分人,是一小部分人的“專利”。日語班、俄語班、法語班,開了這個班不開那個班,也只是招收幾十個人,并不惠及全體學生。這能叫學校特色嗎?學校的圍棋班、象棋班,稱之為特色班,往往只是借了一個名錄,給予特殊招生的便利而已。所謂藝術、體育、書法等特色,往往也只是供一小部分人的興趣活動而提供的有限條件。如此這般,我們能說是特色學校的發展嗎?
說到底,許多學校的特色發展,在某些地方是為招生服務的。借名堂能吸引一點好學生、能開政策幫助學校改善生源,是學校用心良苦、教育部門為均衡發展所采取的權宜之計。也能理解,薄弱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采取的舉措是好事。不過,我們也要明白,真正的一流品牌學校往往說不出學校有哪些特色。人家沒有,他有;人家有,他優。所有的學科都有特色,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有特色,所有的管理都有特色,所有的“特色”都淹沒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學校的所有領域都是一流的,做得都很有特點,我們怎么還能分辨出學校的特色,這時候沒有特色或許是最大的特色。所以,有一段時間提到“特色學校”,我常常聯想到的是薄弱學校,它是在某一方面有顯著的成績、有所突破。我這樣說可能太刻薄,不過是當下一些學校的真實現狀。比如特色高中,許多是薄弱高中演變而成,是介于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之間一種新的學校類型。所以,我們要慎用“特色”“特色學校”“學校特色”這些概念。
“學校特色”與“特色學校”是兩個概念,多年來許多專家都闡述得十分充分了。當下,我們的中小學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學校還不多。我認為,學校不能僅有一種特色,一種特色是滿足不了學校多樣化選擇需求的。每項工作都要呈現自己的特色,還包括教育的過程也要有自己的特點。學校的特色是由全體教職工的教育教學行為所匯聚而成的行為準則。每一個教師都能呈現自己的特點,才能保證學校特色的多樣化。從學校沒有特色到有特色,再到沒有特色,人人、時時、處處都是特色,特色又在哪里呢?當然,這是我們的辦學理想境界,路還正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