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研背景:
本調研依托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生認知調研》課題項目,于2017年11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立項,課題負責人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車鳳老師。車老師自2013年起在校為學生開設《儒道經典與人生智慧》通識課程,該課程于2016年被中央音樂學院納入教學體系,對全校本科、研究生及博士生開放。
二、調研目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了解青年學生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了解和認可程度,具體的關鍵詞為仁、義、禮、信、恕等,通過設計一些具體生活場景的形式,考察被調查者的觀念傾向和基本態度。由于人的知與行并非百分百統一的,認知和行為有時會出現一定的錯位。即使這個調研并不能和生活中出現這些具體情況時學生們的真實做法完全等同,至少從態度和原則上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調研過程:
本次調查的方式為在線調查和面對面訪談兩部分,在線調查中被試者通過手機客戶端填寫和提交,面對面訪談部分訪談人數總共100人,由被試對象先現場答卷,然后由課題組成員與其進行一對一問答。
調研時間為2017年12月2日—12月17日。數據整理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3月,數據分析的時間為2018年3-4月。
課題組成員:車鳳 曹穎新 徐鵬飛 馬英華 傅丹陽 楊谷子 尤澤英 葉良羲
四:問卷特點:
1, 題目設計的考量
大學生群體所受的關于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通常來自于家庭、小學和中學及社會,我們希望了解他們對于經典文本有過怎樣大致的接觸,儒家倡導的人格修養對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有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情境模擬,所以大多數題目采用的是這種形式。題目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答題時間長短適宜,語言表述盡量簡潔,選擇和作答比較便捷。所以基本上沒有需要輸入文字之處,全部是選擇題,單選和多選搭配呈現。
另外,由于選擇題給出的結論會相對粗放,我們又在在線調研后安排了一對一的訪談調研,由課題組成員約談被試對象,現場作答,并且詳細記錄,進一步了解相關的細節考量。比如“傳統價值觀方面,是否有家庭成員對你產生了影響”,訪談環節就可以了解“哪位家庭成員”“如何對你產生影響”這種細節。
2, 被試受眾基本情況
被試受眾全部為在校就讀的大學生,其中北京高校占85.12%。被完整填寫、成功提交的有效問卷總數為1147份,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有848份。絕大部分為微信中直接點擊作答。其中人文類專業學生529人,占比46.12%,理工類學生618人,占比53.88%;本科生1091人,95.12%,研究生及以上56人,占比4.88%;男生323人,占比28.16%,女生824人,占比71.84%。被調查者中,上大學之前生活在城鎮的同學有778人,占比67.83%,生活在鄉鎮(鄉村)的有369人,占比32.17%。被調研對象中,有789人認為家庭成員對其有過傳統文化方面的影響,占比68.79%,358人認為在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影響方面,沒有受到過來自家庭的影響,占比31.21%。
五、調研結果分析:
1,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認可和接納度還是很高。
比如,第7題是從對經典讀本的基本認知進行的考察,數據顯示,對于《三字經》和《論語》,學生整體的認知度較高,分別為69.14%和80.47%,在訪談中得知,熟知《論語》主要是因為中學語文教材中有相關篇目的收錄。而認知度最低的為王陽明的《傳習錄》,總共只有2.96%的學生選擇了比較熟悉它。
題目:以下經典你比較熟悉的有:[多選題]

第13題從題目設計的角度是想考察學生們對于孝的認識,例舉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情境,就是為生病的父母捐獻器官。有49.69%的學生選擇了“當身體狀況允許時會捐”,41.15%的學生選擇了“一定會捐,毫不猶豫”,總體比例很高。
題目:當父母身患疾病需要你捐獻器官時,你會怎么做?[單選題]

2,從性別差異對答題的影響來看。
第19題的選項很明顯地體現了性別差異,選項2“上前制止歹徒”中男生選擇的比例高達25.08%,不管這種選擇與事實是否存在差異,至少從“理”的層面,男生讓我們看到一種勇氣和信心:
題目:下了晚自習,你走在夜路上,正好遇見一個歹徒對一個女孩子圖謀不軌。你的位置很隱蔽,歹徒和女孩子都沒有發現你。此時你的選擇會是:

第20題我們從題目的設計上想考察的是儒家思想中的“恕”道,男女生在選項一上出現了一些差異,,男生選擇“投訴”的比例為15.17%,女生為7.89%。男生的原則性似乎更強,比女生的“投訴率”更高。
題目:假設你訂了一個外賣,但騎手送餐超時半個小時,你會投訴他嗎?

3,不同的生活背景(城市和鄉鎮)所造成的細微差異。
第17題中,我們例舉了生活中的一些習慣,主要關乎自我管理,這其中有兩個選項,不同背景的學生有一些差異化體現,有31.62%的城市背景的學生選擇了能做到“不熬夜看小說、追劇、打游戲”,有37.67%的鄉鎮背景的學生選擇了該選項。另外,有23.39%的城市背景的學生選擇了“學習過程中能控制自己不玩手機”,而有30.08的鄉鎮背景的學生選擇了此選項。這兩項關乎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考量中,鄉鎮背景的學生比城市背景的學生做得都要更好一些。
題目:下列行為中你能做到哪些?

第23題從題目設計的角度,是希望了解學生對于儒家“孝道”思想的一種認可度,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對此的答案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差異,有29.18%的城市背景的學生選擇了完全認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而高達39.84%的鄉村背景的學生選擇了此項。相應地,選擇不認同這句話的城市學生高達22.88%,而鄉鎮背景的學生只有14.09%選擇了不認同。
題目:對于《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認可嗎?

4,人文類和理工類不同學科背景顯現的差異。
第19題題目設計的初衷是想測試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非正義行為會有怎樣的態度,從數據反饋上看,理科生似乎更加具有行動力,12.94%的理科生選擇“上前制止,試圖制服歹徒”,7.56%的文科生選擇了這一選項。這種假想的情境,即便與真實情境下人的選擇不完全一致,也至少反應出了人的一種基本態度和判斷。
題目:下了晚自習,你走在夜路上,正好遇見一個歹徒對一個女孩子圖謀不軌。你的位置很隱蔽,歹徒和女孩子都沒有發現你。此時你的選擇會是:[單選題]

第21題設計的初衷是希望了解學生的“志向”,文科生中34.97%選擇了“我有自己明確的志向”,理科生選擇這一項的比例是26.70%。
題目:王陽明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關于立志,以下說法你認同的是:[單選題]

第29題從題目設計的角度是想考察學生的基本生命態度和世界觀,令人有些意外的數據是關于“我對現在的生活感到苦悶厭倦”這個選項,有27.6%的文科生選擇了這一選項,而只有19.42%的理科生選擇了這一項。這其中并不能簡單地說文科生比理科生悲觀,也有可能是因為理科生忙于學業壓力,不太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當然,這是一種猜測。總體上看,6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積極的對生活滿足和感恩的態度。
題目:下列說法中符合你的現實情況的是:[多選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