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鳳珍博士的紙團畫
——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文化藝術紙團畫創始人殷鳳珍博士




維權時報社北京電(孫文財)2011年8月30日,香港文匯報北京新聞中心執行總編輯、副社長彭凱雷先生、記者王曉雪女士專程到著名藝術大師、國畫大家、創新發明家、愛國慈善家、中國文化藝術紙團畫創始人殷鳳珍博士家中拜訪,了解殷鳳珍博士的紙團畫創新技法。
殷博士首先向彭總編介紹她紙團畫技的創新發明歷程,“我的紙團畫藝術,是我的發明創新,是前無古人的;文化藝術紙團畫創新技術,是在總結古人各種皴法、描法及其筆法并結合現代技法而形成的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她既體現出傳統藝術表現手法,傳承唐、宋、元、明、清的多元化藝術風格,又推陳出新,以科學創新的角度在千錘百煉中營造出來的,更能瞬間捕捉靈感,傳遞情感,將大自然的一景一物躍然于紙上,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完美;最重要的是我用紙團代筆作畫,創作出來的更加富有生命力!利用宣紙紙團,點、線、面、體、立體轉換,她能塑造出無窮無盡的變化圖形,實際運用中效果明快簡煉,巧奪天工,變化萬千。她的表現手法經過反復總結,將宣紙捏或揉成各種適合條件的繪畫工具。如尖狀、桿狀、條狀、角狀、面狀、花樣狀等諸多形態來使用。形成了捏、勾、皴、擦、點、染、顫等幾十種創作技法。既紙團畫藝術創新方法系列,我的紙團畫是發明專利,體現出來的是人文藝術。”
彭總編問殷博士,“您的文化藝術紙團畫發明多長時間了,您當初為什么要發明創新這種紙團代筆創作技術,可以說您的紙團畫開創了嶄新的一代畫風,形成了獨立的一派,開創了無筆繪畫的先河;”殷鳳珍博士對彭總編的問題進行了回答,“我的紙團畫發明已經有十多年了,我的母親是一位書畫藝術家,繪畫、書法、剪紙、刺繡樣樣精通,特別是寫得一手驚絕四座的梅花篆字,在當地很有名氣。受母親的藝術熏陶,我從小就勤奮好學,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并善于從傳統的書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學生時代我就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小書畫家;我的老師是關山月的大弟子,以前我是搞工筆畫的。我感覺,以紙代筆作畫,自然天成,可以快速敏捷的進行創作,使明暗立體空間(陰陽相背)的表達,章法的運用,虛實的表現達到合情合理。如擦法:是指用紙團蘸上焦墨,在紙上皴擦,使之創造出虛實的質感來,增強透視關系和空間感覺,層次清楚,遠近分明;用紙團作畫,更加容易突出重點部位,使之畫面形象生動。如畫樹、畫眼睛等等。紙團在畫面創作時,為了表達不同物體的造型需要,形成線條的不同而用的轉,轉時要時斷時續,不要一條線上連接,要有變化。如果用筆來創作,有時線條不是那么完美,當然不是說用筆畫就不好,只是我這是一種創新發明!
為了讓香港文匯報的記者朋友領略感受神奇的紙團畫藝術,殷鳳珍博士現場為他們創作了精品紙團畫牡丹,可以不夸張的講,彭總編是從第一筆一直觀看欣賞到最后一筆,真正地見證了紙團畫的完美與神奇,親見紙團畫創始人殷鳳珍博士高超的技藝和嫻熟的創作手法。二十幾分鐘后,在大家的見證下,殷鳳珍博士完成了她的紙團畫牡丹創作,一幅象征著富貴的黑白牡丹呈現在香港媒體朋友的面前,甚至連牡丹花上落的兩只蝸蝸都是那么有生命力,真得像是活得一樣!
香港文匯報的彭總編在欣賞完殷博士的紙團畫后,是這樣評價的,“殷大師您的紙團畫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讓包括國外人在內都可以來學習您的紙團畫,如果您讓一個外國孩子拿著毛筆寫字作畫,有可能他們會非常厭煩,但如果你讓們去拿一個紙團在紙上隨心所欲的畫,他們會更容易接受,有點回歸自然的感覺,更容易找到童年的樂趣;更重要的一點是,殷博士您的紙團畫帶有一種民族情感在里面,可以看出您偉大的胸懷及對中華悠久文化的熱愛;紙團代筆祖國大好河山描繪得淋漓盡致,從紙團畫作中和殷博士自身價值中可以看出中華兒女的志氣、勇氣和豪氣!將古老文明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傳承了中華藝術,您的文化藝術紙團畫發明,體現出了中國文明古國的嶄新形像,開辟了藝術寶庫的另一扇大門,形成了獨立的一個畫派,開創了無筆繪畫的先河;紙團畫會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可以更好的發揚光大,形成一種中華民族的國粹。”
據了解,殷鳳珍博士在藝術發明創新的同時,不忘公益慈善事業,多年來累計向社會捐贈三千多萬元人民幣,向中國老齡委、中國紅十字會、孤殘兒童、艾滋小學等捐贈書畫作品。青海玉樹發生強烈地震后,殷鳳珍博士將其精心創作的紙團畫十米長卷捐贈給吉林省慈善總會并轉交玉樹。前不久在山西原平愛心助學大會上捐贈價值五百捌十萬元人民幣的精品紙團畫牡丹。泰國泰中藝術家聯合會蔡義批會長專程到京拜訪并收藏文化藝術紙團畫創始人殷鳳珍博士精品紙團畫。
殷鳳珍博士文化藝術紙團畫的誕生,彌補了國畫繪畫史上的空白,開創了無筆繪畫的先河,更加體現出了低碳環保的精神理念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寓意著世界人民大團結、共享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