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帥氣、儒雅謙和、目光敏銳。77歲的丹·謝赫特曼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作為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教授,謝赫特曼是以色列的名人,在特拉維夫市郊一家高朋滿座、人聲鼎沸的咖啡館里,謝赫特曼快步走來,一路遇到很多人和他打招呼。他小時候受的是怎樣的教育?獲獎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猶太人的創新有什么奧秘?他如何看待猶太傳統文化……我拋出一系列問題,還特邀了猶太朋友做希伯來語翻譯,謝赫特曼非常善解人意地說:“我還是用英語吧,這樣更多人能聽懂。”
謝赫特曼認為,教育應該建立在明白“孩子是從何而來”的基礎之上,理解孩子是“人”,具有天然的學習動力。明白“孩子是從何而來”,給予孩子“你是天才”的鼓勵,重點是肯定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如果重點放在肯定孩子行為的結果,僅僅將“賞識”作為促使孩子優秀的手段,當孩子不能快速表現“優秀”時,父母就不會對其“人”的價值有真正的認識和肯定。
科學家應該為真理而斗爭
謝赫特曼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除了諾貝爾獎外還獲得過很多大獎。有意思的是,他1984年發表研究結果后也被當時主流科學界質疑和排斥,與愛因斯坦的境遇相類似。
“是什么力量讓您能堅持下來?”我問。
“很簡單,因為在電子顯微鏡這個領域,我才是專家,而他不是!”謝赫特曼說。
謝赫特曼說的“他”,是美國著名化學家萊納斯·鮑林。1982年4月8日,在美國研究材料科學的謝赫特曼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反常”現象——鋁錳合金的原子以一種不重復、非周期性但對稱有序的方式排列。但當時人們都認為,晶體內的原子都是以周期性、不斷重復的對稱模式排列的。謝赫特曼剛開始也不太相信,一再觀察后,他確信發現了介于晶體與非晶體之間的“準晶體”。
謝赫特曼被同事嘲笑、被排擠出研究小組,1984年回到以色列發表研究結果時,再次受到質疑和詬病。唯一一個單獨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家萊納斯·鮑林諷刺說:“謝赫特曼在胡言亂語,沒有什么‘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
但謝赫特曼并不盲從權威:“在電子顯微鏡領域,我才是專家。”1987年,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制造出了“準晶體”,2009年首次發現天然“準晶體”,謝赫特曼終于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1993年獲得魏茲曼科學獎,1998年獲“以色列獎”物理獎,1999年獲“沃爾夫獎”物理獎,2000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頒獎詞說:“準晶體的發現徹底顛覆了我們對物質的看法,它促使一個新的跨學科的科學分支的形成。它也給了我們一個提醒……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會陷于傳統藩籬的桎梏中,保持開放的頭腦、敢于質疑現有認知,是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
“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那就為此而斗爭!”謝赫特曼說:“要為真理而斗爭!”
放大鏡讓我愛上了微觀世界
謝赫特曼的“為真理而斗爭”并非憑空而來。
“您獲得諾獎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哪個人對您的成長影響最大?”我問。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小時候,影響我最深的人是我祖父澤夫·奧蘇。他雖然沒有科學教育的背景,但卻有著科學家的頭腦,說話有很強的邏輯性,而且他的判斷都是根據事實而來的。”
爺爺不僅向小謝赫特曼解釋這個世界,而且還送給他一件非常重要的禮物——一個放大鏡。
“我用這個放大鏡到處去看,最愛跑到田野里去看每一件細小的東西,花朵、昆蟲、綠色植物等,我的顯微鏡實驗室就算是開張了,我愛上了微觀世界。可以說,爺爺是帶給我深刻影響的第一人。”
謝赫特曼是猶太人,1941年在特拉維夫出生。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第二天,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聯軍就對以色列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謝赫特曼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戰火頻仍中度過的,但在他的描述中,戰火和物質匱乏卻不如家庭的溫暖記憶來得深刻。艱難塑造了他堅韌的性格,也激發了他對知識的好奇和求索。
謝赫特曼說:“我愛上了探索微觀世界,拿到博士學位時我已經成了電子顯微鏡專家,這也是我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可以說,一切都是從祖父送的放大鏡開始的,我能夠看到大多數人看不到的事情,理解大多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人們總說眼見為實,而放大鏡使謝赫特曼明白“眼見不一定為實”。借助工具看到微觀世界,等于將世界延伸了、擴大了,更容易思考事物的本質。童年養成的思考能力和信心,使他有勇氣面對權威時不妥協。
猶太父母總對孩子說“你是個天才”
人們常說猶太人的父母不是問孩子在學校學到了什么,而總是問孩子在學校提了什么問題。我問謝赫特曼:“小時候您媽媽也這樣鼓勵您提問嗎?”
“我不記得小時候她如何鼓勵我提問了,但記得很小我就對聽到的答案非常挑剔。我不會把聽到的一切都當作真理,不會隨便信以為真,我必須自己理解。我常說:‘不,我不相信他們。’或 ‘不!我不認為這是真的。’我記得自己問了很多問題。”
“您父母從小對您的教育是怎么樣的?”
“我不記得父母對我說過什么了,但他們一直是我的榜樣。他們非常愛我,總是鼓勵我說:‘你是一個天才!你很棒!’典型的猶太人父母總是告訴孩子‘你是個天才’,從來不會說孩子‘你又小、又蠢,閉嘴!聽大人的話!’猶太文化非常珍視孩子,孩子得到的鼓勵和表揚甚至超過他們應該得到的,這種文化讓孩子感覺很好,這很重要。”
這樣的“賞識教育”會不會培養出目空一切的驕傲自大狂呢?
“教育意味著如何在社會中‘做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你愿意別人怎么對待你,你也應該怎么對待別人,這是一條金科玉律。”謝赫特曼說。
猶太文化的“己所欲,施于人”,與中國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出自各自的經典。謝赫特曼說自己出生在世俗猶太人家庭,他們會過所有的猶太傳統節日,他也會遵循猶太經典《塔木德》中《阿伯特》里的建議去做人,如“要明白在你之上,有眼在看,有耳在聽”“若無智慧,即無敬畏,若無敬畏,即無智慧”“熱愛人類,熱愛公義,熱愛批評,熱愛正直”“一切為公眾服務者,都應以上天的名義而工作”等。
謝赫特曼說,猶太父母總告訴孩子“你是天才”,正像愛因斯坦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是說孩子有天才的基因,具有優秀的可能性。而每一個天才能否呈現優秀,取決于教育。“父母有問題,孩子也會出現問題。教育孩子不是從知識開始,而是從教孩子如何在社會中做人開始的。”
遵從內心興趣 鼓勵孩子創新
“聽說有些猶太父母從小讓孩子做家務來學習金錢概念以及如何賺錢,是這樣嗎?”謝赫特曼笑了:“哈哈,我家從來沒有這樣!”
小時候,謝赫特曼最感興趣的事情是求知欲的滿足,包括用放大鏡到處觀察和大量閱讀。謝赫特曼家里有很多藏書,小時候就讀了所有的希伯來語百科全書等很多書,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當數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神秘島》。5個被困荒島的人,在一位心靈手巧、博學多才的工程師率領下,進行了很多技術創新和創造性勞動,整個過程讓謝赫特曼萬分著迷,希望長大后也能成為那位工程師一樣的英雄。
謝赫特曼就讀的以色列理工學院有近百年歷史,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譽。“讀碩士期間,我已經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程師的工作,但我發現自己愛上了科學,于是我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由此進入了學術領域。”
走甘于寂寞的學術之路,是謝赫特曼遵從內心興趣的選擇。謝赫特曼認為,父母要鼓勵孩子創新,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失敗是成功的第一步,失敗不可怕也不可恥。
謝赫特曼有4個孩子,一個女兒是碩士,其他孩子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小兒子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他支付孩子們攻讀博士學位的費用,他還為12個孫輩在銀行賬戶存了以后讀大學的錢。謝赫特曼笑著說:“我的孩子們有時候會說:‘嗨,爸爸,你說的和我們老師說的不一樣,遇到考試我該怎么辦?’我說:‘你當然要寫真正對的答案,你可以忘記分數。成績不高沒關系,不用擔心!’我的孩子都像我一樣,堅持對的事情,堅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