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
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女兒今年12歲,在縣城讀初一。從小學三年級孩子就在我的班上,直到畢業。由于女兒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寫作業,整天就是玩,我不知多少次痛打過她,也不知多少次痛罵她“豬腦袋”“你快死了吧”。如今我與她的心相隔很遠很遠。
我很希望女兒是個小書迷,可她偏不愛看書。我不知道是給她買的書不適合,還是怎么回事。為孩子的教育,我與丈夫意見有些分歧,常常為此吵嘴。現在更讓我傷心的是,她不僅成績差,還非常反對父母的親熱,傷害著我們夫妻的感情。我和丈夫開個玩笑,她翻白眼,甚至連我的穿戴她都看不順眼,居然恨我。我真的要氣死了,有時我心里罵:“不管是天災人禍,快讓她死掉吧。”
我是一個普通婦女,我不需要她如何出類拔萃,只希望她盡心盡力。可她偏偏與我作對,我的話她一句也聽不進去。我真的太失望了。請指點指點我吧!
讀者 趙曉慧
趙曉慧朋友:
你好!
馬老師很理解你的痛苦,女兒和媽媽作對竟然到了讓媽媽在心中罵“快讓她死掉”的份兒,這是怎樣的痛苦,怎樣的無奈啊!但是,馬老師要說,這杯無奈的苦酒是自己釀造的。你說自己是一個普通女性,果真如此很多麻煩就沒有了。你們麻煩的根源就在于你不是一個普通的媽媽,而是扮演了一個“教育媽媽”。所謂教育媽媽,就是媽媽對孩子教育過度,不能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生長空間。
“教育媽媽”角色固著
你扮演“教育媽媽”首先是因為角色固著心理。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扮演著各種不斷變換的角色,因而人的心態和行為模式也需要不斷地調整以適應角色的變換。如果一個人不知變通,固守一種角色的心態和行為模式而不能適應變換了的角色,就是角色固著心理,這會給生活帶來許多麻煩。比如,一個在單位里擔任領導的人回到家中還官腔十足,必然會影響夫妻和親子關系。
在馬老師的心理咨詢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訴說,因為媽媽當老師,親子間平添了不少痛苦。就是說父母特別是母親當老師,很容易出現角色固著,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職業角色搬到家庭生活中來。你們母女的沖突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媽媽的角色固著心理。媽媽在單位是老師,回到家中還是老師,對孩子還是讀書、學習、作業,讓孩子到哪里去找媽媽?讓孩子如何忍受這過度教育?
設想我們成人一天24小時總是生活在外面的種種規范和監督之下,該是怎樣的苦不堪言?人有一種逃避約束的天性,或者說是一種放松的需求,一種讓身心沖破規范獲得自由或者叫作“犯錯誤”的傾向。因為人沒有幾個是圣人。
家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給身心放松的機會。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家里受了父母的責難打罵,還有離開父母到學校的時候;在學校里受了老師的批評訓斥,還有離開老師回到家中的時候。可是你們的女兒卻無處逃避,不論是學校還是家中,一天24小時總有媽媽的一雙眼睛緊盯著。她什么時候去放松一下身心,什么時候去淘淘氣,什么時候犯犯錯?
你們孩子的許多所謂過失,都是因為盯得太緊了。用圣人的標準對孩子實施一天24小時的全天候監控,持續幾年的時間,這對一個孩子是怎樣難熬的日子啊。孩子一定會想:我為什么不能像同伴一樣有自由的機會?為什么我有這樣一個不像媽媽的媽媽?
“標簽效應”消極暗示
你還有盲目高期望心理。心理咨詢中常常有家長朋友訴說孩子的種種毛病,其實是父母的心出了毛病,這個毛病就是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你雖然說不指望孩子出類拔萃,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處處可以看出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孩子學習上出現一些錯誤是天經地義的,正因此孩子才需要學習,何況三年級正是一個轉折階段會有許多不適應,為什么就痛打痛罵?
孩子的生活本該是五彩斑斕的,為什么只知道讓孩子讀書、只知道給孩子買書?這不正是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心理的表現嗎?如此過度教育,你們母女關系怎樣緩和?怎樣讓孩子心靈健康成長?先不要給孩子買書了,孩子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書,是媽媽的心,是媽媽對孩子的理解。如果繼續不顧孩子的心靈,只顧給孩子買書,孩子怎能感受媽媽的可愛?
你還存在否定評價傾向。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許多不足,但是,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都有向上向善的心。我們應該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它不斷發揚光大,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由于教師的角色固著,由于盲目的過高期望,媽媽就很難發現孩子的閃光之處,總是看到孩子的不足,仿佛孩子渾身都是毛病。于是,媽媽給孩子的都是訓斥、責罰、打罵,還有羞辱,這是媽媽心理上對孩子習慣于否定評價傾向的表現。
否定評價有一點最管用,就是通過消極心理暗示,孩子絕不會讓你的評價落空,孩子一定會證明自己真的如你說的那樣沒出息。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標簽效應”。結果就更難以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就感到更需要強化教育。如此下去,“教育媽媽”的角色要扮演到什么時候?孩子何時才能找到屬于她的普通媽媽、找到自己的希望和陽光?
“普通媽媽”懷平常心
說到這里,你一定意識到:原來孩子蒙受了很大的痛苦,甚至不幸。
還有更要警醒的是,媽媽的角色扮演不當,還會對孩子的性心理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女孩本來就存在戀父情結。一般來說女孩在3—5歲時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戀父嫌母,但大多會隨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戀父情結不能消退,不僅會阻礙女兒與母親的感情交流,進一步還可能釀成女兒戀愛婚姻的悲劇。
事實上,你們孩子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表現。孩子是通過對父母的角色認同而形成性別角色心理的,如果媽媽的角色扮演讓女兒難以接納,有可能導致女兒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的排斥和厭惡,甚至會出現希望改變性別的意向。
如此說來讓人有幾分害怕了。害怕倒是不必,但你們母女的關系問題不能再掉以輕心,應該積極調整:別再當“教育媽媽”。具體說來,就是不要再把職業角色搬到家里來,而要在家里當個普通的媽媽;不要再對孩子盲目地高期望,而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再使用否定評價,而要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此外,就是注意發揮家教的綜合效應。在女兒的教育上,媽媽可暫時退到后臺,讓爸爸到臺前來。在女兒的生活上,媽媽多來關心,爸爸少來照顧。夫妻的分歧,特別是對孩子的分歧最好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說來容易做來難。你們母女的問題是十幾年的家庭生活逐漸形成的,當然不是一個早晨就能解決的。但是,只要堅決不再當“教育媽媽”,女兒就會發現:媽媽變了,媽媽變成了真實的可愛的媽媽。由此,女兒也會變得可愛。